方便面博物馆、直升机模拟机舱、成群的可爱猫咪……你或许会以为这是游乐园抑或是生活体验馆。然而,正确答案却是———创业者们的联合办公空间。
随着众创空间数量的飞涨,新业态不断涌现。从第一个创客俱乐部到首个加速器,众创空间的建设呈现出日益专业化、细分化的趋势,对新形势下的政府双创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如“绣花”般为创业者们提供更加精细“对味”的服务。
聚焦蓝海,新业态频现
任谁也想不到,这家肖似“游乐园”的场地竟是一个联合办公空间:位于永嘉路50号的P2联合办公地点,原汁原味保存了旧时的沙发和电扇,让人恍惚间仿佛回到了上世纪。放松闲适的氛围正是碰撞出无限灵感的好地方,目前这里已吸引了全国近500家团队入驻。
小小一方天地,包罗各行各业。有独自“闯江湖”的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前员工,也有为了女友的滑板爱好设计出网红“电动滑板”的创意设计师,还有在地方卫视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开设工作室的内容创业者。
在如今这个共享经济时代里,“共享办公”还是一片市场“蓝海”。据不完全统计,海外的联合办公空间市场份额在13%到15%之间,而中国目前还不到1%。随着众创空间的快速发展,如联合办公空间这样的新业态频频出现———截至2017年上半年,上海共有众创空间500余家,其中包括创客空间等形式在内的新型孵化器达到250余家,占据了整体市场的“半壁江山”。
细化双创服务,知产高地成效显
更个性化的众创空间业态,需要匹配更精细“对味”的双创服务。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徐汇区,在众创空间服务领域开创了多个先河。
据徐汇区科委介绍,初创企业的集中登记大大便利了这些仅需几个工位的初创企业。过去,这些没有独立“门牌”的“外来户”只能自寻出路,一些优质的初创企业虽有较好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却苦于没有“合法身份”,无法享受到区内各类科创服务资源;而集中登记在初创企业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扶他们“上马”。
对于那些已经顺利“毕业”的企业,徐汇区则通过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服务链条,不断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帮助“长大”的企业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功实现了为毕业企业“再送一程”。
为何这些企业引得进、留得住? 这还要归功于近年来徐汇区着力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为了保有创业者的积极性,徐汇区(漕河泾)发展出了包括专业检测、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服务等业态在内的完备科技服务体系。即将落地运营的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服务中心、上海首个商标受理窗口的开设……足不出“区”,创业者就可以在这里实现技术的专利化。据统计,去年徐汇区累计专利授权量392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8.3件,位居全市第一。
业内并购合作,或为未来趋势
“未来两年行业将会面临整合期,一些并购合作会频频出现。”P2副总裁黄维如此判断。近年来,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一股脑儿”地出现,眼看政策红利期即将结束,一些纯靠政府补贴、不断烧钱,却依旧没有摸清自身商业模式的众创空间将会迎来“大考”。新一轮洗牌过后,究竟什么样的众创空间才能在群雄逐鹿间脱颖而出?
黄维认为,垂直化是一种趋势。“整个产业链上游下游的企业都在里面,那么众创空间对企业的黏性也会大大提升。”而更加“聪明”的众创空间也将是大势所趋:根据预先输入好的数据,每个访客可以“刷脸”进入众创空间;开会再也不需要拷贝文件,一部手机就能完成投影……相比于创业的办公地点,未来众创空间的优势更可能表现为内生的创客文化,灵感与灵感在空间内碰撞,“90后”乃至“00后”创业者的出现也将让创业成为一种更“好玩”的选择。
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也将是未来众创空间发展的必由之路。早已“嗅”到市场的徐汇区已动身先行:国际化的众创空间,如“微软加速器·上海”“上海谷歌开发者社区创业孵化器”已经落地;国内的品牌化众创空间,如“腾讯创业基地”“可可空间”等也已经在迅速成长。
众创空间的未来发展可期,但行业的“考验”也已到来。如何在激烈竞争之中存活并壮大,还要看各家众创空间的本领和政府的“对味”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