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开始,阿里与腾讯的“AT之争”,在中国的互联网圈子里演变成一场非黑即白的“站队”选择。“要么A,要么T,要么死”———这是很多创业者由衷的感叹,能挣脱而壮大者,凤毛麟角。
对互联网行业比较熟悉的人,大概还能记得2015年底这桩旧事:彼时美团和大众点评刚刚合并,当业界喜滋滋地探讨着阿里与腾讯终于又有了一个共同投资的“孩子”时,便出现了“王兴倒戈阿里,连夜投奔腾讯”的一场好戏。
一年半后,美团点评的王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况:“我专门去拜访了马云,说美团非常希望像滴滴那样,可以同时得到腾讯和阿里的支持。但他们说,‘你完全搞错了,我们认为滴滴合并快的,对阿里来说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们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转过身,阿里重金扶持了饿了么,作为对抗美团点评的筹码。
美团点评的遭遇绝非孤例。不知何时开始,腾讯与阿里的“AT之争”,在中国的互联网圈子里演变成一场非黑即白的“站队”选择。“要么A(阿里),要么T(腾讯),要么死”———这是很多创业者由衷的感叹,能挣脱而壮大者,凤毛麟角。当今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却并非呈现真正开放的环境,而是“有条件的生态圈”———你站到了这支队伍里,另一支队伍的繁华,便与你彻底无关。
创业者的“生死选择”
就在本月初,共享单车品牌ofo小黄车宣布完成E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7亿美元,由阿里巴巴、弘毅投资和中信产业基金联合领投,滴滴出行和DST持续跟投。
看到这则新闻,行家大都会心一笑:阿里和腾讯“别苗头”的火药味太过强烈,甚至盖过了共享单车行业的自身锋芒。因为谁都记得,就在6月底,腾讯刚刚领投了摩拜单车,E轮融资金额是6亿美元。而当时坊间的传言称,ofo小黄车的最新一轮融资金额是5亿美元。
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在投资额度上暗暗较劲,其他共享单车却在生死线上徘徊。近半个月内,悟空单车、3Vbike相继倒闭,而第二阵营的小蓝、小绿、小白则争抢剩下的近10%的市场份额。根据易观千帆截止于今年5月的运营数据,摩拜和ofo的App月活跃用户均在2000万以上,而第二阵营中,只有永安行的月活用户勉强达到100万,其它共享单车品牌的月活用户都在20万到60万的区间内,且都出现了下滑趋势。无怪乎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在叫板完马化腾之后,认为“下一步首先是清场,共享单车大战最后只会留下两家PK。”
其他共享单车项目“命悬一线”,最重要的原因,是没能及时傍上阿里或者腾讯。资本力量虽然能够强化企业发展,但互联网企业最主要的几大命门“流量”“入口”几乎全都捏在了腾讯和阿里手中。有创业者一针见血指出,能傍上任何一家,都像是直接开通了“保送绿色通道”,创业成活率大幅提高。
事实上,就算没有被腾讯或者阿里巴巴“相中”,这两大巨头的势力拂过之处,中小商家和创业者也难逃“选边站队”的命运,刚刚过去的618大战,“二选一”的较量越来越严重,本质都是AT之争。
PING++是一个面向企业提供聚合支付服务的平台,主要服务于电商平台、O2O等企业。在PING++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之中,为客户中立地提供了微信支付、支付宝、苹果支付等接口,但创始人金亦治却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服务的2.5万家企业级客户中,虽然都是独立于AT之外的第三方商户,但站队趋势依然非常明显。
“淘宝系的商户,一般都会选择突出支付宝选项,甚至干脆放弃微信支付,而腾讯、京东势力下的商户,则偏向微信支付。”金亦治透露,这种倾向性已经逐渐蔓延到一些线下商户,因为他们被告之,如果只选择一边,可能会被注入更多资源,而若是“双面开花”,反而AT两边都得不到好结果。
IT分析人士王如晨认为,这几年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每走过一个阶段,每个领域每次创新很快会变成“二人转”模式,滴滴与快的、美团与点评、摩拜与ofo都是如此,所有的创业走着走着就变成两条路了,一条路伸入阿里生态,一条路通往腾讯生态,这是生态站队、资本裹挟的结果,也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借生态之名,行“站队”之实
这场AT的“站队之风”是从什么时候刮起来的? 大抵要从几年前阿里和腾讯开始收购和投资各类创始公司说起。
彼时,阿里与腾讯的自有业务已经逐步稳定,移动互联网则刚刚启幕。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魏武挥认为,阿里腾讯一方面不断试探各个业务点,怕错过了未来的某个高毛利业务点;另一方面则在移动端入口方面频频出手投资与收购,抢夺移动互联网这张“船票”。
原阿里资本“三驾马车”之一的张鸿平对外表示,阿里的投资思路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和阿里业务能较强整合的;二是与阿里巴巴打造生态圈、平台有关的公司,强调布局和共生关联性。从投资情况来看,2013年到2015年上半年,阿里巴巴的心思主要花在生态圈上,几乎投资了所有“要塞”领域里的头部企业:2013年7月,入股移动互联网入口UC;2014年4月,完成对高德地图的全资收购,增加发展O2O的砝码;2014年3月及4月,分别入资文化中国和优酷土豆,成为现在阿里大文娱的根基;2014年4月,将新浪微博所持股份增加到32%,抢占移动端重要社交入口。而从2015年以后,则更加注重风口的投资,比如外卖领域的饿了么,网约车领域的滴滴快的,共享单车领域的ofo,短视频领域的秒拍,都与自身业务的关联度不大。
腾讯也是相同的路径。腾讯近年来在国内最经典的投资案例,就是入股20%投资京东,并将自己的拍拍等业务大方赠与刘强东,此举被外界认为是开放的榜样。此后,腾讯用相同的模式入股其他领域:投资大众点评,持股20%;投资斗鱼,占比20%;投资58同城,占比19.9%。明面上看,既提供了支持,又给予了创始人足够的独立空间。
但行内人都懂,得益于腾讯QQ和微信两大社交应用和游戏行业的地位,流量已经成为了腾讯对外投资谈判的基础。在游戏行业,许多创业企业想要在腾讯的渠道上分发,就必须交出七成到九成的收益,很多创始人索性选择被腾讯收编。而在其他领域,不少创始人私下坦言,如果不选择被腾讯投资,那么最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断流”,根本没办法逃脱。
IT资深人士刘兴亮曾发出感叹,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10年,是中国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后10年,是自由竞争向垄断形成的时期,而现在正在进行的就是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局,从AT要“抄你”变为AT要你“站队”。
“通过资本建立关联,一旦企业进入大的生态体系,就很难在其中对巨头发出批判,企业只能不由自主被裹挟着认同、站队,为所属生态的价值观呐喊,顺从所属生态的游戏规则。”王如晨说。
是的,还记得去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吗? 腾讯马化腾姗姗来迟,错过了丁磊邀约的他,最后出现在58同城姚劲波组织的饭局上,令人分外眼红。但其实不然,如果细看那晚出席饭局的大佬名单,知乎周源、摩拜单车王晓峰、滴滴程维、美团点评王兴……几乎全都是腾讯投资过的企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你不在这个生态圈,根本不可能踏入门槛半步。
选边之后,再无创新?
互联网行业流行的“站队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我们很难去说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事实上,它所呈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消极色彩,两者都非常鲜明。
比如,如果去分析阿里巴巴的企业气质,在它还没有成长为现在的“参天大树”时,这家互联网企业的身上有一种气势,能够带动一个行业往前走,并且吸引其他企业跟随。或许很多淘系的商家都买过马云的书,在机场和火车站对马云的演讲甘之如饴,这背后,企业领袖的魅力有着强大的号召力。
在阿里巴巴与腾讯逐渐形成两大生态圈之后,情况又变了。一位资本人士认为,腾讯与阿里各自所掌握的渠道、流量、资本、资源、媒介等综合势力,甚至超越了投资机构的能力,这种成熟的运作,能够快速将一个初创企业扶持壮大,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件好事,“生态的富足,有利于生态圈内企业的相互扶持和快速成长。”事实证明,以美团、摩拜为代表的“超级独角兽”就是在这一独特环境中快速崛起。根据科技部的一份《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独角兽”数量达到了131家,相较于2015年的70家有了大幅增长,总估值超过4876亿美元,平均估值达到37.2亿美元。其中,蚂蚁金服、小米、美团点评等7家企业估值超过了100亿美元,成为超级独角兽。而2003年到2013年间,全国只有39家“独角兽”公司。
但反过来,一将成名万古枯,阿里和腾讯在将自有体系内扶持的创业公司一一捧上独角兽位置时,对脱离于两大生态圈的第三方创业者来说,是一种完全不公平的状态。就像在韩国,三星、LG、现代是绝对的霸主级企业,独立于三巨头之外的小企业被形容为“大树之下,寸草不生”。
王如晨认为,中小互联网企业从起步就开始选择站队,顺从某一个生态体系、某一种游戏规则、某一个操作系统,和某一种未来路径,就像走独木桥一般,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路径选择权利,这会大大抑制创新,“这几年的创新看起来很美,其实非常同质化,路径也非常相似,站队、烧钱、打仗,所有的社会资源被运用在两家竞争的企业身上……千篇一律,十分单调,‘二人转’模式之后,第三家就很难进入,也抑制了市场的活力。”
财经学者吴晓波也曾经说过,中国的互联网界仍旧被BAT把持着,且还在进行着大笔收购,这是对创新和创业环境的一种摧毁。
更加让人担忧的是,腾讯和阿里巴巴所缔造的两大生态圈,不但高度相似,还彼此“隔绝”。一些基础类服务原本可以更好地向第三方开放,却因为下游企业必须“选边站队”的原因,无形中限制了发挥。比如,高德地图在进入阿里体系之前,向大众点评等互联网企业提供服务,然而高德与点评分别投向两个不同的阵营之后,这种合作关系就再难继续。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两个生态圈短时间内很难相互融合。
如今回溯起来,王兴或许正是阿里与腾讯两大阵营对峙开始的第一个见证人,才有了后来“弃阿里投腾讯”的二选一。中国互联网创业逐渐进入“站队学”时期,想要独善其身,恐怕已经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