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9月13日专电(驻京记者周渊) 我国现存古籍数量有多少?这份沉甸甸的“家底”有望摸清——近日,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计划到2020年基本摸清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
13日上午举行的文化部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和国家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解读了近期出台的《“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 和 《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 《“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 四部重要文件。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根据计划,到2020年,古籍普查登记的古籍收藏机构数量达到2000家,出版 《普查登记目录》 的古籍收藏机构数量达到200家,古籍普查数据发布达到72.6万条。珍贵古籍的修复数量达到350万叶,完成和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达到7万部、影印出版古籍数量达到1.5万部。
与此同时,古籍保护人才、专业水平明显提升,立法工作和标准规范有较大进展。到2020年,培训古籍收藏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次,制定出台古籍定级、存藏、修复、数字化等行业技术标准数量达到15部,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这是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方面首个五年规划。”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指出,《规划》遵循古籍保护工作规律,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有机结合,将古籍普查登记、分级分类保护、抢救修复等作为重点工作,加大对珍贵古籍的保护力度。
《规划》 还进一步列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在基本完成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方面,特别强调了将宗教活动场所藏书、雕版等纳入普查范围,鼓励民间收藏机构按照规定登记所藏古籍,重点对北美、欧洲等地区存藏的中华古籍进行调查。同时,还强调促进古籍普查数据在全国范围内的开放共享,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及时与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相关机构进行数据对接。
今年适逢“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周年,张志清在会上透露:“到‘十二五’末,全国古籍普查已完成74.25%。此外,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已向社会开放,出版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并将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