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冬病夏治”爆棚,医务人员每天要现制1500到1600个儿童敷贴用的药丸、药饼。本报见习记者李晨琰摄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见习记者 李晨琰
外公举着iPad,妈妈拿着衣服,5岁的杨杨一边看《奥特曼》,一边舒舒服服地享受着医生的推拿。十几分钟的推拿结束后,医生为杨杨贴上穴位敷贴。从小班开始,杨妈妈每年夏天都会带孩子到龙华医院“报到”。杨杨原来在幼儿园总是感冒、咳嗽,胃口不好,不爱吃饭,经过一年多治疗,免疫力提高了不少。
俗话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虽然三伏天刚刚过,但是人们对“冬病夏治”的热情却仍然不减。今年入夏至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十余个“冬病夏治”特色门诊接诊量不断攀升,今年的就诊人次相比往年增幅预计达到10%至15%。其中肺病科、针灸科、儿科等科室更是人头攒动,医生忙得都顾不上喝口水。据了解,“冬病夏治”门诊热潮要持续到8月底、9月初。
为了冬天少生病,老人夏日治疗忙
早上7点半,距8点开诊还有半小时,医生已准备就绪,开始接诊。肺病科主治医师张晔敏说,自今夏“冬病夏治”特色门诊开始以来,延长接诊时间已成常态,“病人很多,每天早上这里排队都要排到电梯口”。
所谓“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等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发展而来。简单说,“冬病夏治”就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
这可说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治疗方法包括穴位敷贴、针刺、药物内服等。
每年各大中医类医院的“冬病夏治”项目要持续到8月底至9月初。龙华医院的“冬病夏治”门诊更是沪上历史最悠久的特色门诊之一,其中肺病科和儿科已开设40余年。2013年,风湿病科、皮肤科、肿瘤科等十几个科室针对特色病种也开出“冬病夏治”特色门诊,在患者中不断积攒着“铁粉”。
家住龙华的李老伯常年受慢性支气管炎困扰,已连续三个夏天来肺病科报到。他接受的是穴位注射和穴位敷贴的“1+1”治疗。其中,穴位注射是用温阳补肾的“喘可治”注射在膝盖下方的足三里处。穴位敷贴采用邵长荣教授的阳虚哮喘敷贴方,置于天突和大椎穴,一般4至6小时,每周治疗两三次,12至18次为一个疗程。今年以来,李老伯的病症已明显缓解。
许多人认为“冬病夏治”就是敷贴,或夏季膏方,其实不然。在皮肤科,记者碰到了一群备受手足癣、湿疹、冻疮等困扰的患者,医生用“鹅掌风”浸泡法施治;在骨伤科,针对腱鞘炎、骨科陈伤,医生则采用微波治疗。
孩子扎推敷贴,医生日搓1500余药饼
“冬病夏治”不是老人的专属,龙华医院儿科敷贴室一样热闹非凡: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孩子在床上一个挨一个地躺着,接受“大敷贴”治疗。每天,这里大约要接待250个孩子。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小患者们的需求。
“这里的号太难约,我们去年没约到,今年赶早才抢到号。”已是第四次带着孙女来做“大敷贴”的孙阿婆告诉记者,龙华医院的儿童敷贴是“抢手货”,每年从5月中旬开始接受预约登记,到7月中旬名额就已满,仍不断有家长来询问能否加号。
龙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章之炎说,除了在医院接受“大敷贴”,儿科还有“小敷贴”,可配在“大敷贴”的治疗间隙使用。“小敷贴”适用面更广,应用也更简便,可由家长带回家敷。
敷贴用的药饼和药丸都是医务人员现制的,每天早晨7点起,大家就要开始捏药饼。据统计,每年龙华医院夏天儿科“冬病夏治”特色门诊平均接诊7万人次,一个医生平均每天要为60个孩子进行敷贴治疗,每日需搓出1500到1600个符合质控要求的药饼。医生开玩笑说:“感觉自己一天到晚都在‘搓丸子’。”
艾灸烟气加上火罐热气,让治疗室成了大蒸笼
另一个“冬病夏治”的大热科室当属针灸科。走进科室,除了浓浓的艾香,就是扑面而来的热浪。
“病人实在太多,我们把吃午饭的时间压缩到了10分钟。”蔡依妏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正在龙华医院针灸科见习。在一间小小的治疗室里,她每天工作10小时,接诊60个病人,走上1.2万步,曾走到膝关节发炎,依然坚持上岗。
针灸科要应对的不止大客流,还有真正的“烤”验。医生告诉记者,不少“冬病夏治”特色诊疗项目的效果与温度关系很大,在有冷气的地方,人体的毛孔和血管会瞬间收缩,从而影响药效的吸收,针灸类治疗室一般不开空调。于是,艾灸的烟气与火罐的热气,硬生生地将治疗室变成了一个大蒸笼。为了确保疗效,不管天多么热,这里甚至连风扇也不开,医务人员挥汗如雨。
据龙华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平立介绍,这些天该院的日均门急诊量突破一万人次,与“冬病夏治”的火爆不无关系。为了应对大客流,各科都已增加人手,提前开诊,从而满足病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