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全职妈妈是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女性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沁芳教授认为,“全职妈妈”的出现及悄然增多,是现代家庭生活方式及育儿模式的新变化,是社会分工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缩影,体现了家庭生活方式否定之否定的嬗变轨迹:即从传统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现代社会男女平权基础上的“双职工”→当代社会的新型“男主外、女主内”。说到底,它是家庭生活方式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一种自发选择,是女性面对现实生活状况的一种自觉或无奈的“回归”。
反思“全职妈妈”之利弊得失,包含了几个最基本的矛盾关系,折射出“全职妈妈”现象中的多重复杂性:
其一,角色多样性与单一化的矛盾。在现代社会里,女性往往一身兼有社会、家庭、职业等多种角色,尤其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然而,“全职妈妈”的选择,显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或舍弃其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存在分量,使女性的自我角色萎缩到母亲和妻子的相对单一状态中。
其二,价值多元性与单一性的矛盾。任何一个社会主体在其价值构成上,通常都是多元性的统一。但“全职妈妈”在一定时期里,特别是在孩子的婴幼儿阶段,作为重头戏的母亲角色的扮演,自然会影响到其他价值的发挥,这要求选择当“全职妈妈”的女性,从一开始就得做好充分的角色价值权衡,并需有相当良好的心理准备。
其三,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矛盾。从其正面效应看,“全职妈妈”在对家人的生活照顾、孩子的教育及亲情培养以及家庭生活的协调等方面显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中也不乏负面现象,比如,过分关爱带来的孩子的较强依赖性,母爱过度造成父爱缺位,以及过多家务投入致使其观念滞后、知识落伍和价值缺失等等。
因此,如何在女性价值与家庭需要之间,在母子关系的亲与疏、宽与严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是需要一些生活智慧的。对于女性而言,要学做一个明智的“全职妈妈”,不妨长远规划人生,做个“阶段性全职妈妈”,同时对孩子也要学会适度关爱。此外,女性也应该意识到,一个和谐的家庭结构中,母爱和父爱缺一不可,切不可由于“全职妈妈”的存在而过度放大母爱的领地,应给父爱一份应有的空间。只有让孩子同时拥有柔性的母爱和刚性的父爱,形成其良好的人格特质,才可能塑造出一个健康丰富的生命世界。
【海外掠影】哪些国家全职妈妈多?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社会学在读博士李佳琳介绍,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全国性产假的发达国家。1993年颁布的《家事与病假法令》也只是提出女性产后可以有不多于12周的无薪产假。因此,是否可以放产假,产假期间的薪资就和每个具体的州政府、具体的公司紧密相关了;此外,美国的学龄前育儿机构价格昂贵,虽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推行了“领先计划”(Head Start Project),给贫困家庭提供廉价的育儿服务,但是还是有很多妈妈,尤其是少数族裔群体的妈妈负担不起这笔费用。重重现实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妈妈不得不选择全职一段时间在家里照顾孩子。
嫁了日本丈夫的上海姑娘张女士介绍,日本这些年生育率一直很低,部分日本的地方政府也在自主采取措施提高出生率。比如岛根县的海士町积极吸引育儿家庭在此定居,生育第一孩时,提供10万日元生育补贴,第二孩提供20万日元,第三孩提供50万日元,第四孩提供100万日元等。东京都的出生率在日本全国垫底,但部分区采取的措施也产生了显著成果,比如东京都港区在政府提供的生育补贴的基础上自主追加提供18万日元。此外孩子成长阶段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补贴。这些丰厚的待遇让全职妈妈就算不工作也能负担孩子们的基本生活费用。
正在意大利游学的自由职业者方林说,意大利全职妈妈不仅可以享受政府补助,而且每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补助。如果全职妈妈没犯错,但丈夫想离婚,丈夫就会被法官判付给全职妈妈一定的生活费,直到她找到工作或新老公。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公不幸去世了,政府还会付给全职妈妈丈夫生前2/3的工资,直到自己去世。同时,国家还会补助她的子女一直到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