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第二届小香薯文化节”日前在浙江省临安市天目山镇九里村开幕。活动吸引了1000多名种植农户、消费者和游客参加,小香薯系列农产品展销、百名游客同品香薯宴、农业专家精彩讲座、十佳小香薯(农户)产品评选颁奖等成为活动亮点。天目山小香薯,也成为眼下最受城里人欢迎的特色粗粮,被追捧为“网红”。
“天目山小香薯,是浙江省农科院近年选育的‘心香’新品种,产量高,口感好,经济效益也高,成为带动当地百姓致富的新‘法宝’。这一切都得益于省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季志仙,是她带着科技来到小乡村,带领百姓走出了一条新致富路。”天目山镇分管农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常年种植“心香”面积3000亩,年产值超过4500万元,形成了香薯粉等系列产品,小香薯如今已成天目山镇农业旅游的金字招牌。
因地制宜服务现代农业
“现在茭白可提前一周上市,算下来每亩可以多收益1500元,我们赚了一个时间差。”缙云县昊禾茭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斌一说到增收便笑得合不拢嘴,而能让茭白提前孕茭,秘密就在于合理有效地使用了敌磺钠。这项专利技术是2014年浙江省农科院与缙云开展院县科技合作以来的落地成果。
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建明介绍,通过敌磺钠的调节,单季茭可提前孕茭15-20天,单季茭白能产出夏茭,既填补了夏季蔬菜淡季的空缺,市场销售价格高,还增加了产量,经济效益显著。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敌磺钠使茭白产量增加、生长周期缩短外,我们对施用的肥料等也进行了同步研究,使得茭白的品质大大提高。目前,缙云县茭白种植面积达5.42万亩,‘大棚茭白套种瓜类蔬菜’模式每亩可增收3000至4000元,为当地百姓增收超亿元。”陈建明告诉记者,2014年7月,浙江省农科院与缙云县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实施院县协同创新科技攻关工程、科技成果示范平台建设工程、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等,为缙云县打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科技入股释放创新活力
李发勇是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派驻苍南县岱岭乡的科技特派员,在做好入驻乡500亩特早温州蜜柑基地技术指导和品牌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响应国家有关鼓励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的号召。2011年4月,在派出单位、苍南县科技局和桥墩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以“技术+50万元资金”的形式入股,与农户注册合办苍南县绿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占14%股份。公司经过近五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种植杏鲍菇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杏鲍菇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
“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尤其是技术问题。”绿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2012年试生产,刚开始菌包培养污染率极高,20%甚至高达50%的菌包报废,一个月下来损失10多万元,股东心急如焚。李发勇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他潜心研究,不断摸索,终于实现菌包99%的稳定成活率,大大减少了企业亏损。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浙江省农科院不断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结合扶贫帮困、特色产业发展,鼓励特派员在基层创新创业。同时,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共赢模式,以多种方式来增强和提升‘三农’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以及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浙江省农科院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浙江省农科院已与全省3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院地科技合作项目示范基地,实施院地科技合作项目135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926项,委派科技人员下乡指导1523批次3808人次,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文汇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本报杭州8月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