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琦敏
“从现在开始,请你每天晚上7点至9点之间观察一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状画下来,坚持28天。”最近,这道本市小学一年级 《暑假生活》 上的题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为它似乎把天文专业人士也“难”住了———月亮每天升起会推迟50分钟,一个月里能在晚上7点到9点看到月亮的天数并不多,让小学生怎样去完成这28天的观察呢?
问题一经提出,各种看法在网上不断涌现:有人认为出题者缺乏科学常识,有人觉得科学家在吹毛求疵,更有人认为这是在测试孩子的诚实度———看不到月亮就别画呗!
笔者并没有详细了解出题者的设计思路,但从一位资深天文爱好者那里了解到,他是这样引导一年级的女儿完成这道题的:他先选择了一个观察的起始时间点,也就是正好可以在题目规定时段内看到月亮的日子,让孩子画下月亮的形状,当月亮“不见了”,他再开始引导孩子探索背后的原因。
其实,观察月相变化是远古先民形成历法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观测月相显然也是一项非常适合在暑假里让孩子完成的、具有宽广拓展性的任务。所以,这道题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配套的引导内容———如果父母有相应积累,可以适当引导,这道题就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不然孩子可能只是简单机械地应付完事。
那么,我们的出题者能否多请教一些相关专家,给出更多的拓展线索,让更多孩子充分体验到其中丰富的科学和文化内涵? 据笔者了解,类似题目还出现在不少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的辅导书中,既然影响甚广,不妨请出题者多用一些心,在尊重科学常识和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让好题目所蕴藏的能量更好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