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算全天候开放“性价比”,还要看产生的社会效应
保安队长老臧和同事们每晚要在公园轮班巡逻7到8次。 舒抒 摄
始建于1914年的中山公园,面积达21万平方米,年客流量1200万人次,不仅人流量大、人群密度高,园内假山、湖泊、古树、凉亭等元素也颇为复杂,不少区域都是“白天的风景点、晚上的风险点”。夜间管理难度的提升,首先意味着更多管理成本的投入。
翻看保安夜间值班记录就能发现,公园管理的复杂性要远高于普通公共绿地。以今年7月19日为例,18时15分,保安劝阻一名在荷花池放飞无人机的游客,因为无人机操作不当容易砸伤人;18时55分,劝离在凝聚力博物馆门口发传单的一名小商贩;21时10分,劝离在荷花池边搭帐篷的两名游客;24时40分,叫醒在古树下睡觉的一名留宿者……千奇百怪的不当游园行为,都需要人为劝阻、疏导方能见效。
公园管理方给记者算了笔账:以每1万平方米配备1名保安的标准,中山公园共需配置21名安保人员,通宵开放后,夜间每晚增加门卫3人、公园保安3人、监控室1人,上述人力的资金投入增加100余万元;园内公共厕所开放时间为每天6时至22时,按每天增加半个保洁班次计算,一年增加44.5万元;夜公园开放势必增加绿化养护负荷,根据夜间人流量折算,一年增加养护费110万元。
通宵开放前,园内人工湖、游艺区、后山等重点区域新增106处监控设备,新老监控设施增加至322个,监控覆盖率达80%。在鸳鸯湖、假山等危险区域,园方新增110盏景观灯光,包括80盏庭院灯和30盏草坪灯,并新建总长度约1.8公里的湖边灯带和72块LED安全警示牌,进一步减少巡查盲区。全园还新安装了18个SOS紧急救助系统装置。
午夜12点以后的中山公园。 舒抒 摄
人力、物力的轮番投入,使部分市民和网友对这笔政府投入究竟值不值心存疑惑。长宁区绿化事务管理中心主任韩伟华表示,24小时开放确实增加了公园的硬件投入和管理成本,但中山公园也借此完善了地坪、监控、绿化护栏等一批设施,调动更多居民志愿者参与自治共治,为市民提供夜间健身、休憩的场所,承担了更多公共服务功能。“这些都是公园全天候开放的价值所在。”
达良俊指出,公园全天候开放的“性价比”不应只算经济账,要看产生的社会效应。“与其把夜公园当做城市文明的试金石,不如说是文明进步的直接反映。”
“市民关注政府钱袋子怎么花,说明大家的纳税人意识在增强,这是好事。”他表示,中山公园通宵开放的实际效果很难用单一的人流量数据、成本投入评价,需结合周边居民和公园使用者的感受综合考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通宵开放后必须保持长效管理。居民怕的就是晚上开了没人管,公园变成藏污纳垢的地方。”
深夜时段有保安队负责园内秩序,晚间高峰时段,园方则大力引入居民志愿者协助公园共治。中山公园目前登记在册的各类志愿者队伍有96支约8500人,实行24小时开放后,园方将晚上常驻公园活动的拳操队也纳入志愿者队伍,既是夜公园的使用者也是守护者。鸳鸯湖、小树林入口均设置安全警示牌,园内还张贴了数块《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公园全时段开放文明游园守则》宣传板,明确告诉游人“这里危险”“哪些不能做”。
实行通宵开放前,中山公园管理方曾到同样备受瞩目的徐家汇公园绿地取经,重点了解全天候开放的成本投入和安保经验。徐汇区公园管理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初徐家汇公园因2.02公里绿道开放,全天安保人数从45人增至65人。虽然公园运营投入处于政府财政可控范围,但该负责人直言,希望全市层面对“夜公园”制定统一标准,包括安保技防措施、监控设施分布密度、水体周边防护栏安装标准、夜间安保人员配比和改建成本等具体内容,便于公园管理方依法行政,让“性价比”的评判有据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