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稚嫩的童声吟诵着优美的诗句,这是北京海淀区翠微小学的学生每周三次、每次20分钟的晨诵课。诵国学经典、学传统文化,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五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的步伐日渐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立德树人,为学生打好中国人“底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014年,教育部出台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提出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把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自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课外逐步走进课堂。
海淀区是北京的文化教育大区,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探索多年。2014年6月,海淀区启动了“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课题研究,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课题的执行人、海淀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科研员张晓玉认为,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关键在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化。“我们搭建了一个结构化的传统文化课程框架,包括经典研读、学科渗透、传统技艺和文化实践四类课程。例如,儒家经典研读,小学阶段以蒙学为主,也增加了《论语》的诵读教育,初中阶段学习《论语》和《孟子》,到了高中,部分学校讲授《大学》和《中庸》。除了课堂教学,各校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比如结合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活动。通过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课程群,才能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介绍,目前全区已有传统文化教育课题实验校73所,有的学校还将传统文化列为学生的必修课。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传统文化教育要贯彻国民教育始终,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业内专家认为,这是一项“固本铸魂工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学生打上了一层中国人的“底色”。北京八一学校每周一节国学必修课已开设了三年。国学教师徐德琳说,通过研读《论语》,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儒学思想的精华,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滋养,“有的学生把所学到的孝、君子人格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更为明礼、懂礼”。河北省滦县第三中学是“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的课题实验校,校长佟明晶说,近几年,累计已有近万名学生接受了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验。经过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学生们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学到了语文教材里没有的知识,能引经据典地表达观念;二是孩子们更懂得做人的道理,像《孟子》倡导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君子品性等,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固本培元的奠基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汇入教材体系
五年来,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的传统文化学科精品教材不断问世。2012年,教育部“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通用版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包含17种标准教材,成为国内首套具有明确教育目标和系统课程结构的中小学传统文化专业教材。2015年,该社又以这套教材为蓝本,为25个省区市分别编著了有地区文化模块的省级版教材。
在此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级出版社编写的系列教材相继出版,各地教委组织编写的教材也各具特色。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祝安顺说:“传统文化涉及经、史、子、集,内容浩瀚,看上去无所不包,但最终指向我们精神生活的构建,被写入教材的内容必须有内在体系、有针对性,并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修订完善。”目前,中华书局已累计出版包括《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在内的各类中小学经典教育教材九种共100多册,国学教材、教师家长读本200多册,培训经典教育师资近三万人,并在全国各省市有147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
2016年10月,教育部在 《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 中,提出高考试题中将整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例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政策公布不久,“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研发的国内首套 《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 正式出版,教材全面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并配有13套模拟试题,为传统文化教学评价提供了范本。
师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钥匙
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教师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执行主任张健认为,有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才能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体系中。
作为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者,北京市海淀区2014年在全国率先以开设公办书院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师资培训,通过设立研修、读经、会讲和学术四类培训课程,为中小学培养能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教师。迄今已有24000余名教师在书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报北京7月1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