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薄小波)北纬18度线以南的海南岛地区,是“育种的天堂”。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上海的农科人员就会像候鸟一样南飞,到这里的“南繁基地”开展育种。从高产的玉米、节水水稻到抗虫害的棉花,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被创造。这里将建成规模约1200亩的上海市南繁基地,成为上海农作物育种创新的重要平台和农业科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全市80%左右的农作物育种品种的创新。
在海南培育的上海品种走向全国全世界
所谓“南繁”,是指我国农作物种子工作者,利用海南冬春季能够满足种植物周期生长繁殖的气候条件,开展农作物种子加代、鉴定、繁育、制种等科研活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上海市农业科研院校、农业推广机构、种业企业便在海南三亚、陵水、乐东等地,利用当地的温光资源开展南繁育种工作。2004年,上海成立市级南繁工作站,对在海南进行南繁育种的单位统一管理。
上海市种子管理站站长夏龙平介绍:“农业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海南丰富的光热资源可以缩短育种周期一半以上。以水稻繁育为例,在内地需要8年完成的育种工作,在海南,用4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目前,上海市在海南建有二个相对集中的南繁基地:位于三亚市荔枝沟的上海市市级南繁基地,现租用育种面积100亩,每年有20多家单位入驻,承担水稻、蔬菜、玉米等作物育种创新、“两杂种子”纯度鉴定、种源加代繁育等任务;2011年投入运作的农科院海南陵水试验站,主要保障市农科院各专业所实施农作物品种选育、加代繁种、转基因试验研究等科研任务。
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当上海的气候条件已经无法满足水稻种植,大量农业科研人员便像候鸟一样南飞,在这两块基地开展育种科学研究。
在这里,上海的农科人员用6年的时间培育出了15个节水抗旱稻新品种,不仅丰富了上海市民的餐桌,更向全国以及海培育出了享誉全国的上海节水抗旱稻。在有水灌溉的条件下,节水抗旱稻的产量、米质与一般水稻基本持平,但可节省50%以上的灌溉水,大量减少肥料的流失,进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碳排放,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节水抗旱稻被种植到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全国十余个城市,在灌溉条件差、当地品种不能种植的情况下,实现增产10%-15%。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的推广,也广受欢迎。
1200亩“南繁基地”支撑80%农作物育种创新
据海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天中国70%的粮食蔬菜品种在诞生之初,都沐浴过海南的阳光雨露,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多位育种人,但大部分来此育种的主体都是科研单位或者种子企业,只有上海建立了政府统一公共平台,为来此育种研究的单位提供服务。
上海市政府和农业部门已着手规划建设新一轮南繁基地,初步考虑用四年左右时间,在现有“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海南陵水试验站”189亩南繁基地基础上,按照需求再扩大近1000亩科研育种用地,计划建成规模约1200亩的“上海市南繁基地”,配置综合服务区、农作物品种展示区、水稻(包括节水抗旱稻)创新育种区、旱作创新育种区、农作物品种纯度鉴定区、转基因试验区等6个功能区。未来,上海市南繁基地将建设成为农作物育种创新的重要平台,预计将支撑全市80%左右的农作物育种品种的创新,建设成为上海市农业科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上海市农委已与陵水县政府签订了《农业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当地种源农业、生态农业、精准扶贫等项目的发展合作。陵水县政府将为上海市推进南繁基地建设给予全力的支持,涉及项目审批、土地流转、建设用地使用、水电通讯交通等配套项目建设领域。上海市也将优先录用当地劳动力、并为当地提供农业专项培训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