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湖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会上发布的《湖州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显示,湖州将以绿色发展为主线,着力打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创新体系建设三种模式。
据悉,浙江湖州是全国首个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也是浙江省继宁波市之后第二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湖州举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动员大会。资料照片)
“两山”发源地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湖州是连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节点,是经济发展的资优生,更是生态保护的模范生,境内山清水秀、风光秀美。湖州安吉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发源地。十多年来,湖州市坚定不移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不断探索和实践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入经济建设,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路子,工业经济增速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绿色制造初见成效。
近年来,湖州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提升一批,集聚入园一批”的思路,一方面对“低小散”的块状行业逐个开展细分行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高耗能高污染的蓄电池、印染、制革、化工等传统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加速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转型升级。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行业、整治低小散块状行业,共关停企业1612家。蓄电池行业通过两轮整治,从原来的225家减少到16家,产值增长14倍、税收增长16倍。不锈钢管道行业由原先上百家整合为不到10家,涌现出久立、永兴、金洲等上市公司。美欣达集团是一家传统纺织企业,目前已拓展形成以固废处理产业为主导,金融、健康休闲产业为两翼的新型产业发展构架,去年列全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第359位。
(美欣达集团全国监控调度中心)
“绿色智造”破题发展之道
湖州市聚集了天能集团、微宏动力、超威集团、久立集团、美欣达集团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成了湖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排头兵”。目前,湖州市长兴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环保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和“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储能电池产业已经成功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在浙江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天能集团不仅瞄准了产品制造的高端和前沿,更关注由此带来的绿色效益。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介绍:“我们打造的行业内唯一集‘电池制造—废电池回收—铅再生—电池制造’为一体的闭环型绿色产业链,让我们尝到了创新的甜头,目前能够实现年处理废旧铅蓄电池30万吨,有效解决了能源再利用的问题,同时更是极大限度地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损耗。”
(天能集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智能化工厂。资料照片)
近年来,湖州大力培育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以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特色纺织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去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79.9亿元、347.4亿元和206.4亿元,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1.7%、41.9%和24.9%。
(超威集团新型研发的太阳能便携式储电池。)
试点城市获批将迎来新机遇
“湖州市获批‘2025中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是当今时代下赋予湖州的重大历史使命,也给湖州的绿色智造带来了新的发展。”浙江省副省长高兴夫表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部署。近年来,湖州市一直践行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和制造业绿色发展互促共进、相得益彰的升级发展之路,这与试点城市的选择标准不谋而合。
湖州市市长钱三雄表示,湖州市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建设工作,未来三年总体思路是“坚持一条主线,主攻七大产业,打造三种模式”。即坚持以绿色智造为主线,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时尚精品四个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创新体系建设三种模式。力争到2019年,湖州市工业经济与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超100亿企业达到13家;绿色发展再上新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创新体系实现新突破,25%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结构调整进入新阶段,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9%,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6%和44%。
据悉,今年内,湖州市将重点从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四大方面着手,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同时,2017年-2019年创建期间,湖州市政府将每年安排15亿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建立绿色项目遴选认定及推荐机制,进一步充实完善绿色项目储备库,撬动更多资金投入绿色产业项目建设。
(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