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科技节昨天启动。在启动仪式前,中国工程院院士、C919项目团队等科技大咖们走上红毯与公众见面,神采奕奕步入会场。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聂海胜走上红毯,步入会场。文汇报记者 赵立荣 摄
■文汇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
谈起航天员,很多人会联想到一个身着“航天蓝”或白色太空服的挺拔身影。在昨天开幕的2017年上海科技节上,这个平时只能在荧屏上见到的形象,带着亲切的笑容走到了公众面前。
下午2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聂海胜在上海科技馆行政楼报告厅,向约300名观众讲述了那些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
“做航天员,最紧张的事是考试”
讲故事前,聂海胜播放了一部时长28分钟的视频,再现了航天员日常训练的点点滴滴。“做航天员,最紧张的事是考试。”他说,因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需要学习50多门课程,还要接受严格的地面训练,之后再通过一场场“一对多”的笔试、口试、面试。不夸张地说,“航天员就是考出来的”。
聂海胜介绍,航天员的训练项目相当丰富:一方面是针对身体素质的训练,包括体能训练、离心机训练、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等;另一方面则是技术操作训练,包括手控交会对接模拟器训练、出舱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以离心机训练为例,由于飞船发射和返回时,加速度相当于人体自重的5至8倍压于自身,为了提高航天员的承受能力,在模拟训练中,通常会挑战最大峰值———8倍,胸痛难忍、呼吸艰难都是家常便饭。而另一项锻炼心血管调节功能的头低位训练,则需要航天员躺在不断倾斜的平板上,头向下停留45分钟,这会导致血液流向头部,脸和眼睛持续胀痛、充血。
正是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魔鬼训练”,锻造了一名名铁骨铮铮的航天员。聂海胜说,能够上天是每一名航天员最大的荣耀,“大家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所以什么苦都能坚持下来”。
“太空之迷人,非语言和照片能描述”
聂海胜曾于2005年和2013年圆满完成神舟六号、神舟十号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他说,太空中的生活多姿多彩,除了完成对接任务、科学实验以外,在空闲时间,他和同伴还会玩纸飞机、打太极拳、唱歌。而身处太空的他们,常常震撼于宇宙的广袤和美丽,“太空之迷人,非语言和照片能描述”。
聂海胜说,在太空时,“一眼看下去能看到好几个国家”,江河、海洋、山川尽收眼底。与身处地球不同的是,太空无论何时都一片漆黑,所以看到的漫天星星,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更多、更亮。同时,由于飞船90分钟绕地球飞一圈,所以在太空中的每一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日落。“那种看着整个地球亮起来的心情,非常奇妙。”
听完聂海胜的讲述,观众对神秘的太空愈加神往。一位小男孩禁不住提问:“如果我想成为航天员,现在开始要做什么准备?”聂海胜回答:“航天员的基础是一个好身体。”因此,他建议所有有志于成为航天员的孩子,要好好吃饭,把身体锻炼好,接下来,还要好好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希望你们中有人能亲自去看看美丽的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