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七峰”是贵州省以作家群形式推出的第一批七位作家:欧阳黔森、冉正万、唐玉林、唐亚平、王华、谢挺、戴冰。这批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作家,长期致力本土文学创作,多次获国家级、省级文学奖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是中青年作家中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中也保留了较多中国传统文学的痕迹,极具现实主义和乡土叙事的传统,有着对生命神采飞扬的理解。多数作品被译为俄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在全世界传播。
本丛书力图通过推出“黔山七峰”勾勒出贵州文学的历史图景和文学创作概貌。这批作家坚守现实主义和乡土叙事,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中开创了多彩多姿的创作手法和审美取向,而作家矩阵的形成和有意识地集体亮相,既是对文学的检阅,也是对创作的引领与激励。在这个意义上,“黔山七峰”丛书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项目,其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由于“黔山七峰”文学群体的影响目前主要集中在文学圈内,普通大众尤其是贵州之外的读者对这批作家并不是十分熟悉;而广西师大出版社一贯坚持精品路线,不但讲求内容质量,而且也十分注重装帧设计等视觉呈现效果。对于这样一套高质量丛书的,我们更多地希望能通过市场营销扩大影响力,既扩大“黔山七峰”这个作家群的影响力,也扩大广西师大出版社文学出版的影响力。
《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收录了欧阳黔森的散文、诗歌和小说,共20余篇。不论哪种体裁的作品,作者擅长美丽河山的描摹与讴歌,进而感悟人生。其作品的情绪是积极的,传达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作者曾在地质队工作,极其钟情于贵州的山河峡谷等自然风貌;长期的野外工作,也使得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生活经历。他将贵州方言、民歌融入作品,使文学语言格调质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此其作品非常具有贵州特色。
善于刻画一线地质工作者,也是作者的一大特色。譬如《莽昆仑》中在乌蒙山勘探的由李子博士带领的地质小分队,《水晶山谷》中逐渐被物质浪潮所裹挟的地质高工李王与三个鸡村淳朴山民田茂林。诗歌《地质之恋》《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组诗)》等生动诠释了不畏艰辛、勇于承担的地质人的精神。
《铜镜与拉链——唐亚平选集》“庄重文学奖”获得者唐亚平的诗集,收录其诗歌创作经典作品若干,也在她1996年版的基础上,收录了近些年最新的诗歌。
其诗,大气,视野开阔,尽显高原之风范;但细节现实性强,亲切如在眼前。哲学专业的底子,让唐亚平在80年代就对孤独的个人如何写出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探索,其诗歌追寻孤独个体,追问“我是谁”,在朦胧诗大潮中独具一格。贵州生活期间的诗歌创作,既有《顶礼,高原》的狂放,又有《田园曲》的柔美,成熟圆融。本次结集,是对诗人近几十年的创作的一次巡礼。
《苍老的指甲和宵遁的猫——冉正万选集》,以故乡遵义平桃村为写作原点,自我开垦了一方文学家园,以虚构的冉姓坝为轴心,不断向外延伸。受启于黔地巫文化因子,作者以奇幻的想象力,追忆冉姓坝人从青草出发的过往,祖先从食神草族沦为食俗粮者,在薄如纸的时光中,退化为普通人,学会纯生活。作者以虚带实,实中有虚,以文学之笔记录了剧烈变化背景下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在有所节制的焦虑、烦躁与愤懑之中,作者深刻地描写了黔北农村的生活,记录了时代变迁下乡村小人物的命运,巧妙融入了关于历史的思考与人性的理解,充满着浓郁的贵州风情与巫文化的传奇因子,自然率性,朴实厚重,有一种不停留于文字的感伤。在《纸摩托》一文中,作家马勒表达了对《我的名字叫红》的感慨:“作家把人写得这么复杂,这让我无比厌恶。虽然我知道,人确实有这么复杂,甚至比书里写的更复杂。”这应该正是作者对个人写作的终极诉求:思考并书写人性之复杂。
《向日葵——王华选集》是收录了王华的7部中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对底层人物寄予深切关怀,关注他们的物质困境以及由此衍生的精神困境,拷问现实,唤醒人性,充满了生命的质感。在乡土故事的叙述上,作者大胆采用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乡村小人物独特的人生境遇,深入挖掘并刻画了他们微妙而复杂的人性,使乡土故事焕发新意。小说语言方面,作者十分注重小说语言的锤炼,巧妙地将方言融入小说写作,使方言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文本的语言辨识度很高。同时,小说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
《向日葵》,为尊严无奈上访,亲情漠然,逃回疯人院。《旗》,母亲的绝望与希望,教师的价值追寻,人生的灰色与无望。《在天上种玉米》,一部狂想曲。与阎连科《受活》有异曲同工之妙。《静静的夜晚》,亡灵视角。静静的夜晚并不安静,而是惊心动魄。故事结尾还算温暖。《像雪花一样飞舞》,两个绝望的人走向了婚姻,尽管故事的开始是一桩强奸案。《惩罚》,寻子,赎罪,忏悔。《回家》,拷问现实,关注农民工群体。
《杨花飞——谢挺选集》,收录了谢挺的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20余篇。涉及爱情、市井文化、人际关系、乡土生活、人性等主题。
谢挺的小说在艺术上很注意文本的构建,创作非常纯粹,趣味性把握得很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时间、情节的多项度驾驭显示了他是小说天分很高的作家。以《杨花飞》这篇最受推举的短篇为例,文本有如一曲感伤的夜歌,氛围的营造、故事的行进、语言的美感、灵情的交融,可算是一种典范。小说的背景:充当着暗哑的诉说者的两位聋哑人,乃是神来之笔,非功力深厚者莫能为之。本书所收作品反映出谢挺在审美上的嬗变可以说正是贵州文学审美嬗变的一个缩影,由对全国文学话语的跟从、对应,到找到自己的声音,其对人的存在之关注、对文字的敏感和领悟,是不逊于省外作家的。
在本书中还能读到与传统志怪小说的一些关系,但对反讽的应用完全是现代叙述的口吻,他借助中国古典故事的外壳,以一种极其先锋的叙述口吻、“及民间想象与本土资源的中国元素运用获得了后现代小说的先锋韵味,是现代与古典元素之美互文共生的典范之作。谢挺的小说中优雅的叙事语言、富有张力的结构特质与审美想象、批判精神一道构筑了独特的中国小说印记。
《月的暗面——戴冰选集》收录了戴冰的18篇短篇小说。作为贵州作家群中最不体现地域特征的小说家,戴冰的个人经历以及兴趣、喜好、气质、对创作的自觉选择等综合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
由于对博尔赫斯做过长达十五年的研究,他的小说深受博尔赫斯的影响,构思奇特,语言练达他的故事经常具有一定的神秘主义倾向,例如《猴魇》,用一种诡秘和怪诞的口吻,描写了一种魔咒般的恩怨与宿命,而且它以一种奇特的视角审视着人与自然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其他诸篇也是风格相近,不论是更加现实一些的《月的暗面》《拾枪》《有那么多书的病房》,还是更具幻想气质的《倾城》《大教堂》,这种荒诞的口吻与探讨人性、生命的奥义的主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作者近几年的开始关注贵阳的城市风俗,试图“走出博尔赫斯的阴影”,书稿中亦体现出了他新的思考和创变。
《南行纪实——唐玉林选集》是作者1995至1996年间南下广东打工生涯的写照。作者以此段人生阅历为写作素材,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从日常小事中挖掘真意,见微知著。每一篇中看似日常生活的平凡记录,反映的正是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工岁月中遇到的普通打工仔,他们的命运和遭际都是值得记录和爱抚的,恰恰是大时代中的万千小人物构成了历史和未来。
书中既记录了沿海经济的高速起飞,又深为当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所感染;既是对打工岁月的缅怀与追忆,又是对当下的总结与未来的憧憬。作者满怀赤诚,以质朴的文字与小说的笔法来结构文章,分享其所体验的种种酸甜苦辣,更是透过小人物的人生故事,展现了广阔时代的发展变迁。在作者看来,这是对“自身生活的一种总结,一种缅怀,一种现代与陈旧、历史与进步之中的思维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