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茶真的来了。4月28日,丧茶在上海开出了实体店。
丧茶这个概念,原本来自于网络上的段子。前段时间,有网友发帖,表示“想在喜茶对面开一家丧茶,主打:一事无成奶绿、碌碌无为红茶、依旧单身绿茶、想死没勇气马奇朵、没钱整容奶昔、瘦不下去果茶、前男友越活越好奶茶、加班到死也没钱咖啡、公司都是比你年轻女大学生果汁。叫号看缘分,口味分微苦、中苦和大苦……”
该店开张没多久,门口已经排起了上百米的长队。排在最前头的顾客说,他已经排了两个多小时了。
看看,大家是有多喜欢“丧”文化。什么是丧文化?网络上给出的定义是:90后青年在现实生活中失去希望和目标,陷入了空虚和绝望,因此选择无所事事的生活方式。这丧茶,算是将丧文化实体化了。
这定义,是不是有点眼熟?二战后,西方世界中的主流文化试图建立一种刻板的社会秩序,也就是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谴责的中产阶层的“庸人哲学”。通俗地讲,就是希拉里女士最喜欢的套路:满嘴仁义道德,暗里倒行逆施。
当时,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强硬地抵制这种虚伪的文化秩序。他们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用颓废的生活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发起挑战。于是,这些人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同样选择颓废,90后(其实并不只有90后,90后也不都是)的“丧文化”和“垮掉的一代”却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说,金斯堡、凯鲁亚克们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自由问题,那么“丧文化”关心的只有自己。看看吧,“一事无成、碌碌无为、依旧单身、没钱整容”等等,描述的无一不是私生活状况。
有人说,丧文化是一种对生活的温柔反抗。然而,真是“温柔”的吗?别看这些丧文化的拥趸们现今闹得欢,真要是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可一点也不含糊。有个段子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70后是加班狂,80后拒绝加班,90后拒绝上班”。撇开不准确的年龄分层不谈,将自身利益视为不容侵犯的领地确实已成为一种文化趋势。
就在丧茶店现场,有人建议:“员工都是凶巴巴的扑克脸,爱喝不喝拉倒”、“还需要那种无精打采动不动就翻白眼鼻孔看人的傲娇丧”。
这种表情,在中国历史上可是真真切切地出现过。《晋书·阮籍传》就记载了阮籍的“傲娇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瞧见不喜欢的人,不来虚的,给个白眼你自己体会。竹林七贤之所以爱这么玩,还是对当时社会中的虚伪礼法深感不满。说到底,他们关心的并不是自己。不然,以他们的本事,写几本畅销书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阮籍们彻底和功名利禄挥手告别了,换作丧文化的粉丝们,不知愿意不愿意?对他们来说,还是“有没有瘦下去,前男友有没有过得更好”之类更为重要吧。这年头,什么“无私奉献、舍己为公”,都已沦为丧文化粉丝们嘲笑的对象。
于是乎,丧茶和丧文化就像《小时代》:几个无所事事的男男女女之间的破事,也成了一个时代。娱乐是很娱乐,无聊也挺无聊。
至于商家,倒是可以安心地数钱。这么看来,丧文化还是能带来一些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