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吕其明(右一),中国音协主席、作曲家叶小钢(右二),演奏家黄蒙拉(左一)共同开启“留声机”,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讯 (见习记者姜方) 昨晚,中国故事在“春之舞台”奏响。随着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叶小钢和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共同开启“留声机”,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拉开帷幕。
本届音乐节突出“新老传承”“跨界融合”“面向人民”的主题,带来39台音乐舞蹈演出。开幕式音乐会推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钢的 《中国故事》 作品专场,上演《峨嵋》 《悲欣之歌》 《星光》 《喜马拉雅之光》 等多部作品。其中,上海交响乐团委约的交响组曲 《敦煌》 是首次演出,该作品尝试将敦煌壁画内容付诸于音乐创作。
张洁敏、余隆分别担任音乐会上、下半场指挥,他们携手多位青年音乐家,以及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等共同演绎了这台音乐会。
音乐会的舞台上,《峨嵋》《悲欣之歌》 等作品呈现了祖国各地丰富多样的文化。黄蒙拉演奏小提琴、胡胜男担任打击乐手的《峨嵋》,是叶小钢多次前往峨眉山采风后,受到山水和风土人情启发创作的。《悲欣之歌》则是以李叔同的诗为灵感,沈洋担任低男中音,演绎了这曲介乎传统声韵与现代音乐之间的“歌谣”。《星光》此前曾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时,郎朗在众多体操及舞蹈演员的陪伴下演绎了《星光》。叶小钢告诉记者,《星光》“表现中国的包容、温暖、友好、大气,以及不容侵犯的尊严”,同时要让全世界观众“理解我们对未来的乐观与信心”。《星光》此番通过宋思衡弹奏钢琴与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演唱结合的方式来增加感染力。
演出下半场,西方管弦乐与古筝等中国乐器彼此融合,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气派。交响组曲 《敦煌》 全曲以莫高窟的壁画为主要表现内容,分为 《逾城》《九色鹿》 《阿修罗》 《丝路》 等8首作品。叶小钢认为 《敦煌》 不仅折射过去,还面向未来,“融合了传统的古典韵律和现代的音乐语言,展现着多方位的视角”。《喜马拉雅之光》 则探讨了精神与物质、瞬间与永恒等命题。苏畅弹奏的古筝极富诗意,男高音石倚洁、男童女高音刘珅充满抒情风格的嗓音,共同交织出别样的音乐情感。
国内外多年演出与交流的经历,使叶小钢发现越来越多的观众正在爱上中国原创作品。借助“上海之春”,他希望更多艺术家能够推广多元的中国音乐创作理念,让更多听众聆听并爱上用音乐讲述的中国故事。
除开幕音乐会演出外,本届音乐节还将展示“春江花月夜”“丝路追梦”“西南魅力”等饱含民族特色的表演,彰显文化自信、展现中国风采;向大师致敬板块将重新演绎周小燕先生的 《一江春水》,以此来表达对先生的敬意。此外,“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展演活动将在全市多个地点展开。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前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燕群等,以及艺术家陆在易等出席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