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本报资料照片 图:CFP
本报记者 徐晶卉
专职做短视频策划的何飞,还有一个更红的代号“何仙姑夫”———他已经成为短视频行业数一数二的“网红”了。何飞从业7年,已经是短视频行业的“老兵”,因为用他的话来说,“七年之前,这个职业还处于一片荒芜期。”
没有人能够否认短视频策划这个职业如今的火热。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根据1700万中国会员的档案数据,整理出八年前几乎不存在但现在却热门的十大新工种,短视频策划就位列其中,而且前景一片向好。
众多新职业为何会涌入市场?为何又能成为市场的“宠儿”?这些看似眼花缭乱、个性化十足的新职业,是否有着共同的特点?
从“弹眼落睛”到“香饽饽”
3月31日,新土豆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光怪陆离”的短视频行业大派对,出场的嘉宾名字都是这样的:关八、何仙姑夫、方块学园、同道大叔、二更、飞碟说。如果让一个中年大妈走进去晃一圈,一定会说:没一个正经的。
何飞应该就是大妈口中的那个“不正经的”。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完整见证了这个职业的兴起过程,短短几句话浓缩了这个新职业的发展历程:“2011年到2012年是这个职业的拓荒期;2013年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诞生,是这个职业工种化的节点标示;2014年到2015年则是品牌化、公司化的黄金时期;2015年至今开始爆发。”
短视频策划只是“弹眼落睛”新职业中的沧海一粟。领英通过大数据整理出一份“中国十大‘奇葩’新职业”,包括人体彩绘师、色彩顾问、调香师、专职神秘顾客、艺术治疗师、品酒师等等,有些职业甚至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说艺术治疗师,深究起来原来还有一套“艺术疗法”,据说广泛适用于各种疾病状态的身心调整和康复。资料显示,艺术治疗师通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帮助患者稳定和调节情感,消除负面情绪,治愈精神疾病。
再比如说“专职神秘顾客”,它的前身应该是调查员、巡视经理这样的身份。“神秘顾客”的职业定义则是“他们是一群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扮演顾客造访受聘公司的连锁商店,并对事先设计好的调研问题进行评估”。
这些新职业看起来还比较小众,但还是有不少新职业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变成了“香饽饽”。领英整理出的一份八年前没有的“十大热门工作头衔”中显示,大数据架构师、新媒体专员、数据科学家、数字营销专家、专职代购、段子手、云服务专家、微电影策划、UI/UX设计师、私人旅行策划师这十大职业八年前几乎不存在,而现在则成为了许多求职者的首选岗位。
“职位头衔为大数据架构师的领英用户近八年来增长了18倍,成最热门的新兴职业,而新媒体专员和数据科学家,增长均为13倍。”领英中国招聘负责人宣洋告诉记者,八年前大数据还是个很少被提及的词,而《纸牌屋》的大热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大数据的力量。从数据看,如今大数据架构师和数据科学家的在职人员数都是八年前的十多倍,说明这个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双向因素催生新职业发展
说职业很新,是因为发展历史很短,虽然新,但不妨碍这些“后起之秀”成为市场的“宠儿”。正所谓新陈代谢,在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源源创新的过程中,一些传统职业悄悄被封存入历史,而另一些原本没有的工种则朝气蓬勃。
在宣洋看来,随着消费领域日渐细分,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对生活之美的追求都在不断提升,为此越来越多的小众职业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从各个方面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生活体验。她认为,社交媒体的发展是促进这些新职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又促进了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两大因素交汇,导致文创领域的新职业格外蓬勃,包括新媒体运营、数字营销人、微电影策划、旅行策划师等新职业层出不穷。
何飞所从事的短视频策划这个新职业的诞生,就是个典型案例。他认为,2013年社交媒体的升级促进了自媒体、新媒体的发展,为短视频策划这类自由职业人的活跃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娱乐产业的蓬勃与科技技术的发展,使得短视频用户出现爆发式地快速增长,“整个产业都起来了”。
“前年底在海外,去年初在中国,我们都看到了短视频崛起的现象,所以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内,短视频行业将快速崛起。”土豆总裁何小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为此新土豆投入了20亿扶持PGC(专业生产内容)。而记者了解到,像梨视频、今日头条等今年也投入巨资来扶持短视频创业者。
新职业的出现往往有双向因素。除了社会发展和消费方式更新替代所出现的新需求之外,人们的择业观也在发生改变。赶集网刚刚做过的一项覆盖85后到95后各年龄段新蓝领群体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新兴蓝领职业从业者中,95后新蓝领占比最高,但在具体职业选择上则有着明显差异:新兴职业从业者中,95后占比高达51.68%;而85后及90后的占比分别为15.21%和33.11%,可见越是年轻的人群对新职业的好奇心最大。
“95后新蓝领成为新兴职业主力军有其必然性。”赶集网招聘负责人王磊指出,一方面,80后、85后等蓝领从业者随着年龄增长,工作逐步稳定并进入上升期,迫于生活及经济压力等其他方面原因,鲜有人会放弃自身职业而转身投向新职业。但95后的成长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观多以兴趣主导。他们崇尚更新鲜、更自由的工作,对新的技术和行业接受度快,学习能力也更强。
要么专业,要么融合
纵观这些新职业,看似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事实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宣洋认为,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重复性工作岗位将越来越少,“新兴职业具有小众且有趣的特点,大多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和互联网来完成工作,此外对专业性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很高,且往往是相对比较稀缺的专业能力。”
“别看短视频这个行业现在已经快要成为红海了,但它对人才要求很高。”何飞告诉记者,首先人才需要有电视编导、广告领域的专业知识;再次,这个行业最大的竞争力在于创意能力,创意方向稀缺性与一定的技术生产能力,这些都需要经验的累积。他告诉记者,新职业的优胜劣汰极快,所以每3个月到6个月,他们团队都必须对内容、节目和运作做一次改革,以快速跟上职业所需。
记者梳理发现,新职业的走向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类是细分中的细分,如闻香员、试睡员,都是在极小众的场景下出现的专业人才;还有一类是复合型人才,比如大数据架构师、人工智能科学家、短视频策划等等,都是过去一些领域和技术的交汇。相比较传统职业,新兴职业者在一些特定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技能,综合素质更高。而数据显示,这些与时俱进的新职业所提供的报酬也十分丰厚。
不过在对新职业从业者的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新职业的迅猛发展背后,人才的缺失也是大问题。前几年VR领域的新职位需求旺盛,但是VR从业者却大都是边缘部门聚集起来的;如今大数据架构师、数据科学家等职业蓬勃,但是对口的专业几乎没有。新职业的崛起背后,人才矩阵还需要跟上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