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沈杨(中)和电厂的伊拉克当地年轻人成为朋友。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提到中职生,你对于这群人有怎样的看法?部分人可能会在心里打上“调皮捣蛋”“不好好读书”的负面标签。但是本报从今天起将推出“海外中职”系列,四篇系列报道既有远赴伊拉克、韩国的中职生,也有两次前往德国学习先进经验的中职教师。我们看到,沪上中职学校的教师们将国外的先进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带动教学理念的革新与教学方式的改变,而学生们则受益于国际化标准,技术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也迅速与国际接轨。师生共同努力改变人们原先对中职教育的印象。
据《青年报》报道,20岁时你在干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还在上大学”。而对于上海小囡沈杨来说,自己的20岁要比大多数同龄人有更多的色彩——不但作为技术人员在伊拉克的电厂援助了一年,还用一年的收入作为首付给家人买了一套新房。如今,看着自己有了心仪的工作,并且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沈杨觉得自己当初选择中职真是选对了,“一直以来,人们总觉得学习不好、调皮捣蛋的学生才会去读中职,但其实只要肯努力、肯吃苦,中职学生一样可以有很好的工作。”
缘起
参加工作仅一个月就被派往伊拉克
2015年6月,19岁的沈杨从上海电力工业学校中专毕业,成为上海电力上电漕泾电厂的一名员工。而刚刚工作了一个月,他就被厂里选派前往伊拉克一家电厂做技术援助。
“和我同期一起去的一共有11个人,我是漕泾电厂唯一一个。”沈杨说,集团每年都会选派技术人员前往伊拉克援助,而自己之所以仅仅工作了一个月就被选中,除了领导想锻炼年轻人的因素外,还因为自己“在学校学得挺好。”
尽管对于伊拉克这个“传说中”的国家完全不了解,尽管从来没有去过那么远的地方,尽管因为当地的战乱家里人不太放心,但沈杨还是接受了这项任务。2015年8月,他和其他小伙伴们经过长时间的飞行之后抵达了伊拉克。
“一下飞机第一感觉就是热,第二感觉是干燥,非常不习惯。”伊拉克当地炎热、干燥的沙漠气候给了在上海长大的沈杨和同伴们一个“下马威”,而从机场到电厂的一路,更是让这些来自大都市的年轻人在心灵上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当时我们坐在两辆车上,前后各有一辆武装皮卡护送我们,皮卡上的大兵和架着的机枪以前都只是在电视上见过,沿途各个关卡也都能见到拿着真枪的士兵。”沈杨说,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见到真枪,而这种“严阵以待”的架势让他心里不自觉地就有些紧张。
在机场旁边,沈杨还能见到一点建筑,当汽车从机场开出后,一路上基本上就只有各种荒凉和不时出现的断壁残垣。“8月份当地白天的温度有四五十摄氏度,那个车跑得又慢,开着窗热风一股股吹进来,感觉整个人都被蒸干了,连汗都没有。”就这样经过了两三个小时的车程,沈杨和小伙伴们终于抵达了援助的伊拉克华事德电厂,“电厂里有200多个中国人,有些还是自己单位的师傅,所以到了那里悬了一路的心才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