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
抢修任务重同时还要克服各种困难
沈杨在上海电力工业学校学的专业是火电厂热力设备运行与检修,他所在的漕泾电厂是国内先进的超界机组的电厂,而他们到伊拉克华德事电厂的任务,就是帮助当地运行电厂并在技术上教授、指导当地人员如何运行和维护机组。
“在那边实行三班制,早、中、晚三班倒,每个班组都是中方技术人员和当地工作人员搭配。”沈杨说,在伊拉克的工作强度比在上海大,上海是五个班组三班倒,在伊拉克是四个班组三班倒,而且在伊拉克的抢修任务更重。“当地的发电机组相对陈旧,经常发生跳机。当地用电本来就匮乏,每次跳机都会使周边的政府、工厂、医院都受到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就更不必说。因此我们常常没日没夜地抢修,尽可能帮助他们及时恢复供电。”
有一次,沈杨上晚班,凌晨2点多,通过监视设备发现锅炉的省煤器出口烟温大幅下降,怀疑是有泄漏。沈杨立即采取措施,一方面维持汽包水位,一方面紧急减负荷,“最后进去检查后采取了停机处理,一直忙到了凌晨6点多。”
在完成各种抢修任务的同时,沈杨和同事们还要克服各种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饮食。由于伊拉克当地吃的蔬菜主要是卷心菜、花菜、土豆,没有绿叶菜,再加上条件有限很多调料都没有,因此对于本来就不太喜欢吃这几样蔬菜的沈杨来说,在当地吃的菜要用“很难吃”来形容。“一年多吃下来,我瘦了10斤,回到上海后我们家都不买这三样菜了。”
而除了饮食上的适应,沈杨和同事们还要适应当地人工作的“节奏”,“和我们中国人相比,当地人显得比较懒散,学习积极性不太高,经常要沟通的时候找不到人。”
成长
海外一年的经验抵得上国内七八年
在伊拉克的日子,出于安全的考虑,中方技术人员平时不允许出电厂。而在枯燥的工余时间里,沈杨除了和小伙伴们一起跑步、踢球锻炼身体,大把的时间都用在了钻研技术上。
“电厂里的工作专业性很强,在学校的时候,学的理论偏多一些,很多实践经验还是要靠在工作中积累。”沈杨说,伊拉克当地设备相对陈旧、各种故障频发,对年轻人来说反而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环境,“不少师傅都说,在这里遇到的很多故障在国内都是见不到的,所以在这里待一年,见到的故障、积累的经验抵得上在国内七八年。”
虽然在伊拉克的工作环境比较危险,压力也挺大,但也给了沈杨更早、更大的锻炼平台。凭着在工作中的不断积累和刻苦钻研,沈杨在专业技能上快速成长起来,短短一年多时间,他从一名岗位技能不甚娴熟的普通见习工人,快速成长为一名运行巡操、副值班员,在国内企业这通常需要5年以上岗位经历。
而在伊拉克的工作经历,也更坚定了沈杨要成为一名首先是合格、未来是优秀电力人的志向。“伊拉克的生活异常艰苦,但在那里我又感受到无上的荣誉与幸运,我是代表我的祖国去援助的。”
从2015年8月到2016年9月,沈杨整整在伊拉克待了一年多,其间没有回过上海,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家这么久。不过,这一年多,沈杨也收获了很多,除了专业技术上的进步,还有生活上的。在伊拉克举办的国庆晚会和春节联欢会上,生性腼腆的沈杨居然和同事说起了相声,他还与电厂的伊拉克年轻人成了朋友,即便回到了上海还不时在微信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