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在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制度运行、制度维护等环节发力,使制度创新沿着点、线、面系统集成
最新亮相的《全面深化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年多来国家出台的第三个改革方案。“3.0版”方案究竟有哪些改革亮点?
记者昨天采访了数位沪上专家学者,请他们谈谈未来三年内,上海该如何根据方案,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率先建立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
九大改革系统集成任务
“扩大开放与全面改革相结合”无疑是“3.0版”方案的一大亮点。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全面深化制度创新,更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区,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此次方案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到2020年建成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赵晓雷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还是制度创新,关键要针对现有短板和弱项,在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制度运行、制度维护等环节发力,使制度创新沿着点 (试验点)、线 (管理条线)、面 (综合管理界面) 系统集成。
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表示:“‘3.0版’方案中共有九项非常细致的改革任务,这不仅是对上海率先探索改革系统集成的具体要求,同时,这九大领域也是自贸区前期发展中具备较好基础,集成后能尽快实现复制推广的。”在尹晨看来,这些制度创新目标明确,但并非一个部门可以完成,都需要横向纵向地协调推进,本身就需要跨部门参与和集成创新。
金改结合服务“一带一路”
此次方案提出,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探索搭建‘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新平台,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枢纽,发挥自贸试验区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尹晨表示,与之前的方案相对照,服务“一带一路”是此次新增的内容,“在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中,上海可以更多地发挥出金融服务优势,把落实金改‘40条’与服务‘一带一路’相结合,成为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具体来说,包括鼓励上海金融市场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关的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开展深度合作,互联互通。支持境外机构和企业利用上海的金融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强与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战略合作,吸引沿线国家央行、主权财富基金和投资者投资境内人民币资产;支持优质境外企业利用上海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此外,上海也要鼓励在沪的保险公司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市场主体提供风险保障,大力发展海外工程保险、人身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货物运输保险等。
可率先试验“一线充分放开”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结合“3.0版”方案,上海要在自贸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可以在哪些方面尽快取得突破?
“上海首先要建成覆盖一级政府的事中事后监管服务系统集成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治理能力并有效复制推广;试点升级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不仅开放度更高,而且在要素、框架、形式上与国际接轨,既适应全面开放的要求,又为全面实施一体化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供经验。”赵晓雷指出,在自由贸易港区试验“一线充分放开”和“区港一体监管”的国际自贸区通行规则上,货物可以自由、便捷、快速地进出“一线”,有利于贸易转型升级,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竞争力。
在金融改革上,赵晓雷认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配套推进,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和人民币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构建人民币全球循环支付、交易、定价中心,满足覆盖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及资本项下的国际金融交易需求。同时,探索宏观审慎监管、资本流动监管、金融行为监管相结合的跨境资本监管制度,实现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金融链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