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员正在世越号现场工作。(上海打捞局供图)
■本报记者 张晓鸣
从第一次触摸“世越号”,到船上首个部件———旋梯被切割出水,再到第一次进舱探摸……面对冰冷的海水、多变的流速和渗出的油污,来自中国上海打捞局的潜水员们毫无惧色,用一次次下潜给予打捞工作最有力的答复,同时也给予逝者人性的关怀。
记者昨天来到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基地,独家采访了先期回沪的参与“世越号”项目的潜水员。
水下封窗遇险情
“那一次还是蛮惊险的。”昨天,“85后”潜水员荆长宁回忆起封窗作业中遇到的险情时,依然心有余悸。
原来,韩方对沉船打捞项目进行国际公开招标的时候,要求打捞时尽最大可能防止造成遇难者遗体的进一步损伤和流失。为此,上海打捞局提出了人性化方案,即在打捞前先为船上300多个门窗加装封窗网。
正式作业的那次,荆长宁仗着年轻,一口气带了四根封窗用的螺杆下水。可能是由于带的物品多、体力消耗大,刚在水下工作没多久,他就发现氧气消耗很快。于是,他连忙调整呼吸,倚靠在船上休息。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他休息完准备继续工作时,发现自己的潜水脐带缠绕在了船体上。“我一连解了两三分钟仍未解开,”荆长宁告诉记者,脐带缠绕是潜水员的大忌,“我只能强迫自己冷静,慢慢摸着带子,最后终于解开了。”
由于沉没在水下44米深处的“世越号”船体呈左倾90。翻沉,船体左舷水下作业深度接近海底,封窗作业难度更大,潜水员必须以仰面朝天的姿态进行水下作业,而这样很容易引起呛水,因此,必须格外小心。
为托底钢梁开路
韩方要求打捞时维持沉船左倾90。下沉的原始状态,并不破坏船体结构。为此,上海打捞局采用海底托底钢梁整体起浮技术,而这项技术能否成功运用的先决条件就是潜水员的艰苦工作。
“钢梁有将近27米长、90厘米高。”从事潜水作业20余年的潜水员徐兆健也是第一次和这些钢梁打交道。为此,他们首先要在船底穿钢丝。然而,作业水域海底坚硬的碎石层超出了之前的预期。他们先后尝试使用包括吸泥管、液压镐、攻泥器、细钢丝、毛竹片等在内的“十八般兵器”,但效果并不理想。
上海打捞人没有放弃,而是群策群力,最终通过使用攻泥器配备的高压水枪加上硬度较强的细钢丝带着穿引绳完成了穿引工作。
针对海底碎石密布的特点,为了确保托底钢梁能够平稳地拖拉牵引到位,团队还专门研制了一种新型作业工具———水下开沟犁,以扫平沉船底下的碎石层等障碍。
然而,要完成开槽让钢梁穿过,光有先进的工具还不够,还需要潜水员在水下发现死角,手工清理阻碍。“有些铁板和泥土混杂在一起,锯起来很难,”徐兆健表示,“往往我们需要做十几个班次,才能做完。”
据统计,一年半时间里,上海打捞局共投入作业船舶3000余艘次、施工作业人员2170人次,水下作业总时间近1.3万小时。
清污作业预计还需一周
昨天是“世越号”完成整体起浮作业后的第三天,作业现场的清污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中。
“世越号”出水后,整体重量约有1.4万吨,其中海水和堆积的淤泥重量就约有4000吨。出水后,船上的污水淤泥混合在一起,需要进行清除,淤泥最深处可达40多厘米。根据作业计划,清污作业预计需要持续一个星期左右,完成后,半潜驳船将载着“世越号”,在拖轮的护送下,前往木浦新港完成滚卸上岸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