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通与他的折纸作品《最后一头白犀牛》。(资料照片)
■本报驻京记者 郭超豪
纸飞机、千纸鹤、“东南西北”……对于许多人来说,折纸是孩提时美好的回忆。然而,北京有一位80后大学老师刘通,让折纸作品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赠送友邦的国礼。从“青花瓶”“青铜鼎”,到栩栩如生的“穿山甲”“白犀牛”,刘通用一双巧手,折出了万千世界。
费列罗糖纸随手变成“小天使”
刘通的工作室内,散落着大小不一的各色纸张,这是他创作所需的唯一原材料,甚至一张吃完的费列罗巧克力糖纸,也可以“变废为宝”。把包装纸展开,下面深棕色的部分当作天使的站台,而金色的部分在一次次折叠后,出现了天使的翅膀、身体和脑袋。只用几分钟,一张费列罗糖纸就变成了金色“小天使”。
刘通走上折纸这条路,是因为看到一位民间大神随手“炫技”。时针拨回2006年,正在德国留学的刘通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个德国男生似乎对身旁的美女有好感,只见他从包里掏出一张纸,随手折了一朵“玫瑰花”送给女生,两个人随后就愉快地聊了起来。这浪漫的一幕惊呆了一旁的中国男生。“我当时想,这技能太神奇了!”刘通笑着说。
就这样,刘通开始在网上找资料学习折纸。折纸有许多类型,他选择的是现代折纸,特点是作品必须由一张完整的正方形纸折制,不能裁剪、拼贴。
折痕需要首先在脑海里构思,考虑好前后顺序,稍不注意就只能返工或者作废。这些挑战没有阻挡刘通的热情,反而让他逐渐爱上了这种受限制的艺术。
从起初跟着教程模仿,到手艺炉火纯青后自己创作,在网上发布教程,让更多人学会这门手艺,长相帅气的刘通因此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网红”。
两毫米误差,试做100多个“青花瓶”样品
2014年,是刘通从一名大学老师正式转型为中国首位折纸国礼设计师的转折期。这一年,他接到了一个任务,制作一份象征和平的“国礼”,送给与中国建交40周年的加蓬共和国。刘通思来想去,想到了英语中与中国同名的青花瓷。
构思、设计、制作,不到两周,手艺高超的刘通就完成了作品。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他就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瑕疵,制作的“青花瓷瓶”底座与实际要求相差两毫米。
为这两毫米的误差,他又设计了100多个图样,做了100多个样品,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刘通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将一切推倒重来。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了问题所在。“‘青花瓶’的瓶身是圆弧状的,而我在图样上画的都是直线。直线与弧线存在误差,需要用三角函数计算,同时还要考虑纸本身的厚度。”好在,这些都难不倒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刘通,经过又一轮计算和制图,完美的“青花瓶”终于问世了。
“折纸是分配的艺术,不像音乐、绘画、雕塑,它们都属于加减法的艺术范畴。而折纸,永远是在单位‘1’的一张纸上进行艺术构想和创作。而这创作,不是用剪切和拼接来完成的,必须思虑全面,不能有丝毫误差,只能‘一次成形’。”刘通说。
折一头“犀牛”相当于跑4个马拉松
功成名就之后,邀请刘通设计折纸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了。德国足球队的“世界杯夺冠队徽”、被匈牙利大使馆收藏的“天使加百利”,包括爱马仕、LV等国际品牌都邀请他设计折纸作品。而刘通,却开始考虑能不能通过折纸做更多的事情。如今,他与公益组织合作,通过创作动物折纸造型,让大众关注濒临灭亡的动物。
让他下定决心的是一个故事。
在非洲,一个厨师要将一只蜷成一团的穿山甲杀死,然而用尽各种手段也打不开这只穿山甲的身体,就把它放到火上烤。当打开这只被烤焦的穿山甲时,发现她的肚子里有一个半透明的宝宝。“穿山甲直到最后一刻,都在全力保护着自己的孩子。”有感而发的刘通怀着深深的感动,折出了一对深情对视的“穿山甲母子”,并把作品命名为“母爱”。
2016年,为了纪念世界上仅存的唯一一头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刘通用一张8米见方的纸,折出了与“苏丹”1:1等大的纸犀牛,成品足有3.75米长、1.6米高。为了制作好这头“犀牛”,刘通多次去动物园观察犀牛,反复修改自己设计的作品。“犀牛是体量庞大的动物,用折纸来表现,从对材质以及精准设计的要求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刘通说。
另一个问题是,这正方形的巨纸,从哪来呢?
造纸厂必须有足够规模的浆池和硕大的滚轴才行,且至少进行几百吨的批量生产,才不会赔本。但是,刘通却只需要几张。最后,澳大利亚的一家造纸厂给了刘通一个肯定的答复。为了不让巨纸有折痕,刘通找了一辆12米长的大卡车,前往天津港将纸“接”了回来。
最终,一只“白犀牛”耗时3个月才完成。折叠过程中,对折一次要走近60米,做4个蹲起,整个作品折制完毕,相当于跑了4个全程马拉松。如今,这头1:1大小的折纸白犀牛正在欧盟9个国家的大使馆进行为期半年的巡展,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保护犀牛的行列中来。
“其实,折纸早已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汽车安全气囊的运用,比如心脏支架在血管中打开的原理,都运用了折纸的智慧。”刘通说,“不是每个人都有弹钢琴学芭蕾的经历,但几乎每个人都有折纸的记忆。折纸是最质朴的快乐,每折一下,都会有一次小小的成就感。而未来,我也会更多地以折纸作为一种载体,为这个社会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本报北京3月2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