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祝越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杨姓和王姓是大姓。在那里,从主任到书记,孙跃明干了20多年。刚开始的时候,村里连工资都发不出。后来,村里富了,村民各种利益分配却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
去年,杨王村经济总量达到240亿元,人均可支配资金超过3万元。全国人大代表、杨王村党委书记孙跃明再次在上海团向总书记汇报村中情况时,却不单单说经济,在他看来,村里的基层党建更让人耳目一新:20项村级项目管理清单已经形成,村务决策各环节都进行了细化规定,还在全村公示。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步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形式依循法治思维,是孙跃明正在尝试的方式。
全村共议“20条”确保村务“阳光”
“江南水乡,景色美,万花丛中几枝秀,个个智慧又勤劳,人人和谐又敢闯。”这首 《杨王之歌》 是孙跃明自己填的词,他请奉贤区文化局的刘小剑谱曲后发上了网,讲述这个村庄摆脱贫困的故事。
1996年,奉贤区南桥镇党委、镇政府将孙跃明从企业调到杨王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杨王村,负债累累,企业不景气,村庄破落,村民多怨气。入夜,村两委会议开得热气腾腾,士气高涨。孙跃明说,党把我们放在这个岗位上,就是要我们带领村子冲出困境,造福村民。
经过不懈努力,杨王村彻底变了,变得漂亮了,村里人也变富了。但农村基层建设却遭遇了瓶颈:土地流转的同时,背后原有村民的社保、分房、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问题却总谈不拢。“土地不会一次性流转,相关土地的村民得到利益难免有先后,村里人相互熟知,一旦涉及福利总要想方设法找关系,没有得到更多实惠的村民就会觉得不公平,甚至议论村干部‘小官大贪’。”
如何在“熟人社会”拉下脸分配利益,这成了孙跃明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孙跃明开始尝试推进民主管理,由全体村民一起讨论,制定出20条村级管理清单,经过南桥镇考核通过后实行。
这份村级管理清单涵盖人财物事,包括征地方案、劳务人员任用、村民福利发放方式、工程建设等方面都进行公示。村民可以通过“农民一点通”网络平台查询到包括土地流转、厂房出租、集体资产经营、干部薪酬、福利支出等每一笔收支及明细,村务全面“阳光”。
这让过去老大难的土地出让更加公平公正。以去年村中五块土地流转为例,经过村民议事会调查研究,村民们集体投票通过了这次福利分配方式:家中没有得到过福利的先得,劳动力家庭条件困难的先得。由于流转全过程透明公开,最后五块土地保障点的村民都满意地接受了。
孙跃明说,这样的改革改变了原来由领导拍板的简单处理方法,村里人“情理法”的传统思维顺序变成了“法理情”,“所有事项都依法依规,全新民主管理方式很快让村民接受。”
纪检平台向规模村前移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孙跃明把总书记的话记在了心里。“要主动适应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推进基层党的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组织设置创新、方式方法创新,补短板、强基层、重服务,强化政治功能,使基层党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
在杨王村,党建组织设置也在创新。2015年,上海首个村级纪委在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挂牌成立,这意味着纪检组织从此在农村最基层得到了延伸。孙跃明说,纪检平台向规模村前移,不仅能有效提升村基层组织在纪检工作中的执行力,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各项工作更趋规范,同时也让村民们从此可以足不出村就能找到廉政“管家”,让村民们从此多了一个更便捷可信赖的诉求通道。“这也从制度上杜绝‘小官大贪’的可能。”
村民的家中也有着自己的“党建微家”平台。杨王村的党建抓手,是从家庭这个“细胞”开始的。十年前,杨王村鼓励村民踊跃写家训,家家户户“自己的心里话”,成了每家每户的家训家约。
村民小组长王勤华的家训是:“做人平淡、从容;做事严谨、坚持;用积极乐观的心、微笑面对生活。”如今,老王热心地在村小组办起了“党建微家”,村民在“微家”中学习、活动,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能讲一讲、议一议,“有啥矛盾不出村,党员群众的烦心事在村里就解决了。”有时,老王还会请南桥镇讲师团的老师给村民讲解民生政策,传递各种最新知识。
如今,杨王村有3000多名村民,其中400多名是党员;50多名村干部中,八成以上都是党员。孙跃明说,党员干部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积极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村“两委班子”也要领好头,“班子要懂经济、会管理、守纪律、连民心,有了村民信任才能真正甩开膀子干。” (本报北京3月1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