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代表。本报特派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特派记者 祝越
立足于中国五千年历史与文化,加上这些年的艺术积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觉得“质变”就在眼前:“我们有底气,也有信心,开创歌剧的中国学派。”
今年“两会”,对廖昌永来说是不平凡的,由于恩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小燕的过世,他在会议期间两次返沪。在上海时,他说:“先生这一走,一个时代结束了。”在“两会”会场,廖昌永清点了周小燕先生留下的宝贵遗产:“对于歌剧,中国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对于经典作品的传颂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唱了多年西洋歌剧的廖昌永,近年来频频“转身”———他在自己的独唱音乐会上唱起了 《沁园春·雪》 等毛泽东诗词,在去年的“风雅颂”独唱音乐会上又演绎了范曾的诗词歌赋。“我不能老唱外国歌剧,也不能停留在只唱中国经典歌曲的层次。作为一位声乐工作者,我必须在传承和创新中用自己的歌声让更多新作品被人们认识。”廖昌永介绍,目前上海音乐学院正在创作上海歌剧“三部曲”———三部上海题材的中国歌剧,除了已经在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家》 和 《日出》 也在筹划过程中。今年,他正着手筹划毛泽东诗词演唱会。廖昌永说:“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近代史上的一座高峰,反映了不断奋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现在,国内的剧场已经非常多了,硬件条件和设施都很棒。”
廖昌永说,今年年初,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开始建设,浦东也在建造上海大歌剧院;有了这些剧场做依托,可以实现包括剧场管理、舞台管理、市场营销、剧目组织在内的“全流程”排练。此外,整套实践教学模式也将在新硬件设施中完成,可以为以后的剧场管理人员提供非常好的培训,对于以后中国歌剧走出去或者引进国外经典剧本自己制作、演出都会有很大帮助。
1996年和1997年,廖昌永三次获得国际声乐大奖。“当时我面临接受国外邀约还是留在上海的问题。周先生希望我立足上海、放眼世界———国家花这么多精力和费用培养人才,不能培养一个走一个,要在上海好好研究中国音乐,在世界演出舞台传唱中国歌曲,让世界各地了解中国文化。”廖昌永说,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周小燕先生的高尚艺德也需要传承下去。
当年廖昌永冒雨光脚走进上海音乐学院的经历,如今已成为一段无人不晓的佳话,也是上音新生入学必知的励志故事。对于歌剧新人的传承,廖昌永建议“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他说,上音已经在学科建设方面推出一些改革,包括招生制度、学科方向的建设等都有重大举措;特别是在对外交流方面,上海音乐学院和日本歌剧培养学校昭和大学联合制作了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双方各派学生参演,在意大利租赁工作人员和舞台背景,这就改变了以往学校仅仅从国外聘请专家开办“大师讲座”的单一形式。
目前,除了国家大剧院有标准的国际化演出季之外,其他歌剧院还没有达到国际上一流歌剧院演出季的标准,“要真正走上国际化,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廖昌永希望中国歌剧精品能进入美国纽约大都会剧院、德国国家歌剧院等顶级殿堂,成为常备剧目,“我们首先要有自信,其次需要做方方面面的整合———既要丰富演员的舞台实践经验,又要提升包括剧院管理、社会推广以及方方面面相配套的工作人员的能力。”
(本报北京3月15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