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松委员。本报特派记者赵立荣摄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歌剧不是赚钱的艺术,它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期待更多老百姓能够走进世界一流歌剧院欣赏歌剧。”本次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最让他感到自豪的莫过于“十三五”时期上海大歌剧院将在世博后滩地区落成,届时上海将拥有一座世界一流专业歌剧院。
“一座一流的剧院、优秀的歌剧人才、高超的制作水准,加上资金运作、剧目选配,将形成良性的市场。我们能够邀请世界一流的大师,今后在中国也能看到顶级歌剧,用十年时间打造一座世界一流歌剧院。”这是魏松对“大歌剧院时代”的梦想。
坚持“艺术高水准,剧场低票价”
近年来,一些乐评人疾呼“上海是一座缺歌剧的城市”。魏松说,受场地所限,现在上海歌剧院每年仅有两三部大歌剧,演出如同“打游击”,“一年10到15部的演出量才是大城市歌剧院应该具有的规模。歌剧在中国正迎来发展契机,现阶段我们要积累剧目,希望到大歌剧院建成时能够有好的剧目循环演出。”
如何让歌剧艺术可持续发展? 与歌剧结缘40多年的魏松认为,应当坚持“艺术高水准,剧场低票价”。歌剧的发展需要三方面支持:一是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二是通过企业赞助等方式成立歌剧基金会;三是通过中国歌剧人自身的努力,深入高校等普及宣传,让更多老百姓走进剧院。
魏松坦言,当下国内680元左右的最高票价在世界范围来说相对偏高。在近几年全国“两会”上,他一直呼吁降低国内文化演出票价。“在欧美发达国家,歌剧有十几欧元、十几美元的低价票,还有针对学生的学生票。
政府也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或者直接拨款来扶持艺术机构发展。”魏松希望,未来中国歌剧的最高票价应维持在280元左右。去年,他以“艺术为人民”为主题在全国进行了26场独唱音乐会,全程奉行低票价策略,收到了良好反响。
“歌剧虽是外来艺术,但很适合中国人欣赏,有故事、人物、唱段、灯光舞美等多种形式,我特别希望剧场的票价能降下来,让老百姓欣赏得起。”魏松表示。
重视原创歌剧创作及人才培养
今年起,魏松身兼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双重身份,这让他在歌剧艺术创作和培养下一代方面找到了新的灵感。
在演绎剧目方面,魏松认为,需要坚持经典剧目和原创歌剧“两条腿走路”。“世界经典剧目的演绎是必不可少的,不论从锻炼队伍,还是培养演员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根据中国观众的习惯首选可看性强、音乐优美的。”魏松介绍,国外的演出季一半是经典剧目,比如 《茶花女》《卡门》等几百年来长盛不衰,另有一部分现代原创歌剧以及不常演出的冷僻剧目。目前,上海歌剧院即将推出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歌剧《茶花女》。
与此同时,还要重视中国原创歌剧创作,魏松认为原创歌剧题材并不缺乏,但依然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他注意到,不少地方创作歌剧并未将观众放在首位,“倾力搞一部戏就为了得奖,获奖后就放在仓库中‘难见天日,。”
继承恩师周小燕先生遗志,魏松将人才培养视为最重要的工作。自担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以来,他成立了歌剧中心,借鉴国外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入校起就充分参与艺术实践。魏松说:“从跑龙套到当主角,四五年间学生可以排很多部剧,毕业时自然拥有丰富的表演经验。我们既要培养优秀的苗子进歌剧院,同时也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歌剧演员来校教课。”
“总有一天中国歌剧要成为世界重要流派,那是我们中国歌剧人的梦想。”魏松说。
(本报北京3月15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