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舞蹈艺术不是模式化地哭和笑,而是真情流露。美育最终要实现情感和心灵的滋养,美离不开真和善,三者是一体的
■既不讨好别人、也不强加于人,发掘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和意义,以最恰当的形式自信地展现出来,并在国际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这便是文化自信最好的诠释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美育是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小组讨论间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就这一话题,结合亲身经历与本报记者畅谈。
过去一年间,忙是冯双白的常态。看他的“朋友圈”,时而带团飞赴国外演出,时而又赴甘肃、宁夏等地身体力行推动“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今年全国两会上再见他,比上一年黝黑、瘦削了不少。
冯双白与记者讲起前不久率团去克罗地亚进行“欢乐春节”巡演的经历。演出中有一个蹬伞的杂技节目很受欢迎,演出结束后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气息的伞一时间成了当地热销商品。这让他很受鼓舞,他说:“司空见惯的杂技中就藏着传统文化最有力量的部分,有时候正是我们的‘不在意’造成了缺乏文化自信。”
除“走出去”之外,冯双白近年来将大部分精力投入美育事业。他说:“舞蹈应该成为成长的桥梁,让孩子们通过舞蹈认知自己的身体、周围空间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真实地表达情感。”他对身边出现的诸如孩子的美术作业由家长代劳、舞蹈变成追名逐利的工具等现象颇感担忧:“将功利心放在首位,容易忽略美育最需要的真实的力量。”
冯双白目前正忙着组织团队编写、试点一套新的中小学舞蹈教材,试图改变这种状况。这套教材借鉴美国、俄罗斯等国的经验,课程设置为每周一节,课时45分钟,目前已在北京顺义区后沙峪小学等进行试点,因形式生动、内容贴近生活,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不久前,他们还针对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编了一段名为《奶奶,我能叫你一声妈妈吗》的舞蹈。“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们大多由爷爷奶奶带大,在孩子眼中,奶奶就是妈妈。演出时我们发现,在场的家长、老师、孩子们纷纷抹起眼泪。真正的舞蹈艺术不是模式化地哭和笑,而是真情流露。美育最终要实现情感和心灵的滋养,美离不开真和善,三者是一体的。”冯双白慨叹。
为推广“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已过耳顺之年的冯双白依然坚持亲赴偏远地区。他曾三次前往试点的甘肃酒泉独山子民族学校,清楚地记得“从兰州出发需要6小时车程”。问他为何如此坚持,冯双白以一个故事作为解答:
“每一次,学生家长和我的距离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第一次,孩子们在校园里跳舞,家长在校门外远远地看;第二次,家长们走进学校,看完孩子跳舞,我想上前跟他们聊聊天,他们立刻‘逃’出了学校;最后一次,一位怀里抱着婴儿的妈妈指着其中一个跳舞的孩子对我说,那是我的孩子,又指着怀里的婴儿说,以后我也要让他学跳舞……家长与我的距离不断缩短,感情在增长,‘美’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政协小组会议上,成龙委员现场分享了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感受,将得奖归因于几十年来坚持弘扬中国文化。冯双白告诉记者,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便是文化自信,“既不讨好别人、也不强加于人,发掘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和意义,以最恰当的形式自信地展现出来,并在国际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这便是文化自信最好的诠释。”(本报北京3月1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