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东老年护理院的护理员向本命年的老人送上新春慰问品。袁婧摄
文汇报记者 钱蓓
春节前的最后几天,郭凤骑电瓶车上班,路上经过长途车站,看到那些扛着大包小包的返乡打工者,她偶尔会心口一酸———她也想回家,但是自从做了养老护理员,她已连续13年没有回江苏老家了。
郭凤在浦东新区老年特护院工作,这家接收失智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开业三年多,现有280多名老人入住。春节期间,除了个别老人回家吃年夜饭,几乎没有老人离院。
没有快递,可以等几天再“买买买”;没有外卖,可以自己动手做饭。没了护理员,养老院真就运行不下去了。大城市的养老机构也许是最不愿意被春节“用工荒”波及的角落。
不回家的老人
凌霞不是没试过把父亲接回家过年,但是父亲的失智症越来越严重,她自己已经没法料理了。前几年父亲病情还比较轻,有一回跟她回了家,从家里再到养老院时,老人一时之间调适不过来,情绪波动巨大,撞门撞床,把所有人都吓得不轻。
“我只有这么一个父亲,舍不得。”凌霞的父亲就住在浦东新区老年特护院,她放着徐汇区的家不住,在养老院附近租了房子,每天两次到院里陪伴父亲,“春节?就和平常一样过,我们来院里陪他。”
“我们是鼓励老人回家的,但是失智失能老人很难照顾,很多老人在院里住习惯了,不愿意回家。”郭凤说,个别老人会被家人接走吃年夜饭,但基本没人在家过夜。
74岁的张子萍阿姨和83岁的老伴住在老凌伯伯楼下的夫妻房,老伴得了脑梗,身体孱弱,张子萍照应着他。老夫妻俩过年不准备回家,一来老伴离不开护理员,二来她不忍心麻烦孩子,“小孩也有家,也有他们的生活,他们要照顾的老人不光我们两个。”
记者对沪上22家养老院作了简单调研,机构收住的失智失能老人比例越高,春节期间离院的老人就越少。比如闵行区社会福利院,春节期间455名老人无一离院。有些专做短期住养服务的微型机构,春节期间收住人数反而比平常多———部分家庭由于保姆休假,不得不把老人送往机构暂住。
不回家的护理员
凌霞以前总和父亲对着干,想要纠正父亲的种种行为异常。后来她知道父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慢慢理解了那些匪夷所思的行为,决定把父亲交给更专业的人来照顾。
在浦东新区老年特护院,整个房间、整个楼层都是和凌霞父亲病情相仿的老人,“你去看看晚上的房间,多少老人黑白颠倒、彻夜吵闹。”凌霞说,“时间对我父亲来说已经静止了,他不知道新年到了。他的世界里甚至没有三维概念。对这样的老人来说,养老院最要紧的不是硬件,而是护理员阿姨。”
郭凤走不开,她是两个楼层的护理组长,带着20人的护理员队伍,照顾58名老人。“已经习惯了春节不休假———我们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的。我们团队20个人都不回家,换别的时段休假。”习惯不代表不想回家,郭凤说,每年的大年夜、年初一都不免觉得伤感,“刚刚入行那几年,春节留在养老院替别人家的孩子尽孝,却孝敬不到自己的父母。”
好在郭凤还有弟弟,每到过年,弟弟和弟媳就从北京回江苏,在家里陪着70多岁的父母,年初八再回京。丈夫、孩子知道郭凤的工作性质,都很体谅她。郭凤推己及人,觉得服务行业从业者都不容易,“快递员多辛苦,晚上八九点还在送件。”
养老院的用工之道
在记者调查的22家养老机构中,8家表示春节期间没有护理人员离开上海,其余或多或少都有离沪人员,少的一两人,多的可以达到机构护理人员总数的27%以上。比如同样以失智失能为特色的上海乐缘养老院,一共有55名护理人员,春节假期有15人休假,其中9人回了老家。
22家机构中有7家表示,根据既往经验,每年春节都会出现一定数量的护理人员流失。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每个春节流失10人左右,徐汇区第三老年福利院的数据是3到5人。
养老机构应对春节“用工荒”有一套办法,比如招录新人时说明春节用工要求;年中及早做好调休安排;奖励假期上岗人员等等。静安区孙克仁老年福利院设立了“春节留守奖”,专门鼓励留守员工;上海香柏养老院通常提前一两个月统计非沪籍人员回家探亲人数,节前、节中和节后分批安排,对于留守护理员,邀请他们上海的家属到单位聚餐;普陀区社会福利院在招聘护理人员时严格筛选,以上海本地人为主,对于非沪籍员工,通常选择一家都在上海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