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经历百年的历史。从早期国家统一设置专业,到今天“冷热专业”如走马灯般的变换,高校专业的设置与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
1901 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第一次提出了分设经学、史学、格致学( 科学)、政治学、兵学、农学、工学等科目的“七科分立”方案,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设置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学科专业。1904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大学学科专业及课程分为经学、政法、文学、医学、格致、农学、工学、商学八个学科门类共46 种专业。当时,高等教育刚刚起步,专业设置也处在探索阶段,故而很多方面并不成熟。
民国时代不但有高水平的国立大学,还有高水平的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当时蔡元培对旧式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专业、课程体系做出详细的规定,增加了一些反映西方文化精神的科目(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以及反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科目(物理、化学、工程学等)。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间不到三年,但一直影响到今天。他主张的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到现在还是我们的愿景。他对大学的定位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今天也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