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海上年俗风情展昨天在群艺馆开幕。图为现场展出的“镀金银鸡”。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李婷
过年为什么要穿新衣?穿什么样的新衣?佩戴何种头饰、颈饰、手饰、腰饰、足饰? 昨天,“金鸡送吉”第十一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在市群艺馆拉开帷幕。展览以“过新年穿新衣”为主题,展示了百余件民间收藏家提供的不同年代的服装和饰品,为人们诠释过年的服饰文化、习俗与发展脉络。
过年穿新衣的习俗,南北朝就有
“过年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在南北朝就有这种风俗。元旦这一天‘长幼悉正衣冠’。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用新的事物来给自己开一个好年,穿新衣服就是其中的一项。”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介绍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场合不同服装就不同。古代服装主要分为吉服、常服、便服。常服是小礼服,便服是生活中常穿的衣服,吉服就是逢年过节才会穿的衣服。吉服一般用红色、鲜红、暗红、嫩绿、宝蓝、湖蓝等颜色,寓意喜庆吉祥。
展览中,一套绿色上衣搭配红色裙子的清代女子吉服格外引人注目。该吉服采用全真丝面料,做工精细,使用了镶、嵌、滚、宕等多项传统工艺。裙摆的底色是介于红色和橙色之间的“不肯红”,上面用三色蓝绣了凤穿牡丹的图案;上衣的花色是文人雅士喜爱的带根兰花,袖子上接了一段挽袖。高春明说,古代大户人家的女子每年早早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自己刺绣,缝制一件最好的衣服过年穿。因为袖口容易脏,人们在缝制吉服时会在袖子上接出一块布挽过来,这就叫挽袖。挽袖常常用的是白色的布料,脏了可以拆卸下来换洗。
记者看到,挽袖的做工也颇为讲究,上面精心绣了花,不过绣花集中在手背处。据透露,这与古时的礼仪有关———我国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一般行的是“叉手之礼”,即手交叉放在胸前,这时手背上的刺绣就能被看见。“异曲同工,古代附于男子腰带上的装饰品‘銙’也是放在后面的,如果放在前面,行叉手礼时就看不到。”高春明说,古时服装的设计依照礼仪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衣冠服饰,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精神文化
古代,小儿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过年却是例外,在穿红衣的同时,还佩戴绣着各式花纹、图案的鞋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除了人们所熟知的虎头鞋帽外,还有兔、凤、鱼等图案,分别代表聪明、能干、富裕、吉利等;女孩子的鞋帽还常常有牡丹、荷花、兰花、蝴蝶、葡萄等图案,代表富贵、清逸高远、美丽、多子多福。这些鞋帽上精致的刺绣不少都是母亲和奶奶亲手绣成。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不少饰品,比如清朝的帽顶,又叫帽正。这是男子过年时佩戴的头饰,起到辟邪的作用。不同的帽顶代表着不同的等级,水晶和宝石一般是官员所戴,红珊瑚、珍珠是民用的。而带钩则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卡,多为男性使用。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它们多用青铜铸造。本次展出的带钩,年代最久远的一枚是战国时期的。它采用青铜铸造,上面还有印文。
农耕社会,寻常人家妇女平时无暇装饰自己,只有过年过节时才会化妆和佩戴各式精美饰物。展览中,一条银项链颇为吸引眼球。该项链寓意丰富,上面挂有十个铃铛,寓意“十全十美”。最上面的两个铃铛造型是鞋子,合在一起便是“合鞋”,取“和谐”之意。其他八个铃铛的图案为鲤鱼和葡萄,寓意鲤鱼跳龙门和多子多福。中间有个圆盘,上面有算盘、剪刀等图案,取义“精打细算”。展览中也展出了多件“银三件”和“银五件”,这是佩戴在女子衣襟上的,既起到装饰作用,也是对女子行为的规范。佩戴这些银饰行步之时,发出的声音需缓急有度,轻重得当。业内专家指出,“衣食住行”,把衣放在第一位,说明了“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类物质文生活的需要之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