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延安路中运量公交(71路)在专用车道上进行联调联试。傅国林摄
■本报记者 张晓鸣
上午10点52分,驾驶员林明峰启动引擎,18米长的车辆缓缓离开申昆路站台。乘务员陈曦站在车厢后面,观察前面三扇车门的上下客情况。昨天是延安路中运量公交空载联调联试第一天,记者乘坐71路公交,率先体验了备受关注的“巨龙车”。
“巨龙车”改头换面
“小时候我最喜欢坐在转盘这边,没想到长大以后,自己当上了’巨龙车’乘务员。”80后陈曦笑着说。
上世纪60年代,为了缓解“乘车难”,上海引进一批两节车厢的大容量铰接式公交车,俗称“巨龙车”。这种车一直在上海运营了40多年,给很多老上海人留下了深刻记忆。1996年前后,“巨龙车”开始大规模地陆续退出运营;2004年底,最后一辆“巨龙车”从高峰线路124路上退出运营。曾经极大缓解“乘车难”的大容量公交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车辆运行时主要利用架空电网提供动力,同时装载动力电池,电池在运行过程中利用电网充电,在无线网的地方则由电池驱动。”
巴士集团副总经理陈麟介绍,新款“巨龙车”的优势在于既能有效保证整车轻量化、降低电耗,又能在交叉路口或难设触线网的路段实现脱网运行、提高车辆机动性。
记者看到,71路车厢内的信息显示屏、监控探头、通往车顶的维修梯子等设施一应俱全。前门和后门处各有一个投币箱,上方为公共交通卡POS机。车厢内共有35个座位,座位比一般公交车的宽大,坐着较为舒适。考虑到有需要的乘客,车厢内还增加了轮椅车安放区域,并设软靠供站立的乘客倚靠。而转盘处包裹得严严实实,以防止夹伤乘客。
71路乘务员参照空乘标准招收,要求不低。比如,年龄需在35周岁以下,女性身高160厘米以上,体态匀称、五官端庄,学历要求在中职以上,英语四级、大专学历优先。“在第一站我们要在车下迎导乘客,每隔三站就需要在车厢来回巡视一圈。”陈曦说,“一天要三个来回,工作强度不小。”
司机还在适应阶段
即便是对开了20多年公交车的老司机林明峰来说,“巨龙车”也是新的挑战。
“原来道路右侧是专用道,现在变成左侧是专用道,站台是封闭式的,外面是车道,习惯不一样,操作要求也不一样,停站需要让车上智能感应器与站台相对应才能够开门。”林明峰说,“根据要求,我们靠站时车辆和站台的距离要控制在20至30厘米以内。”
运营时71路的“小辫子”既可搭在架空线上,也可以利用电池开行,两种动能可根据需要切换。所以,驾驶员要掌握的技能之一是如何让“小辫子”收放自如。
林明峰告诉记者,从申昆路到外滩有三个需要格外留意的路口。第一个就是沪青平公路外环线。这里车道多,路况复杂,经外环线下匝道进入该路口的车辆车速较快,高峰时段容易造成死循环式拥堵。第二个就是延安西路古北路。“算上虹桥路,这个路口其实是‘六岔’路口。”林明峰说,“其他社会车辆都是从虹桥路绕行的,只有我们的车能从路口横穿过去。但是必须要注意社会车辆和非机动车,控制车速。”另外就是在延安东路河南南路,要求驾驶员变更车道进站,需要注意车辆尾部的摆动,以防止车尾碰擦。
此外,记者在71路上看到,延安路高架下面有立柱和绿化,这些会造成司机视觉盲区。
速度还能更快一些
71路中运量公交的一大亮点是保证“路权优先”。
记者现场观察,延安路上的每个路口都设有71路专用的信号灯。对此,市交警总队路设处副处长肖滨表示,专用信号实行信号优先,“不过,这种优先是相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过街情况、发车班次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当延安路中运量公交车离前方路口还有大约8秒路程时,若此时信号灯即将变为红灯,那么将坚持“信号相对优先”原则,保证中运量车通行。此时,同向的社会车辆也将实行绿灯通行。
从记者的体验来看,一路上车辆行驶、进站、停靠、起步、出站,并没有明显颠簸或摇晃,但是感觉车速偏慢。在专用车道上,司机有意识地控制车速,在一些明显没有前车的路段也不加速行驶。
据介绍,原来71路从双流路到外滩约13公里,一个单程下来需要1小时。而按照理想的设计要求,这辆“巨龙车”一个单程下来,行驶里程17.5公里增加了4公里多,正常情况下一般只要70分钟。车到外滩终点站,记者抬腕看表:12点22分,一个单程90分钟!
中运量“巨龙车”单程耗时90分钟,是在没有载客的情况下达到的,加上又是双休日,应该说,真正的考验将是日后的开通载客试运营。对此,71路车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还需要磨合,不断发现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车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