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中共一大会址参观的游客在门前排起长队。(资料照片)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矗立在这座城市里的一栋栋沉默的石库门建筑,见证了浩浩荡荡的红色巨流,也将红色文化的种子播进这片土地的深处。
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诞辰。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以中共一大会址为核心的上海红色历史资源,如何呼应建党百年的时代氛围,是当前紧迫而又光荣的一项责任。昨天,市政协委员张民权代表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作大会发言:以中共一大会址为核心,打造“红色源头”历史风貌区,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
最重要的“红色一平方公里”
张民权介绍,“红色源头”以中共一大会址为中心,东起顺昌路,西至思南路,北起延安路,南到合肥路,在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里,分布着十来处中共建党早期的重要活动旧址。“它们见证了中共从孕育到诞生再到起步的完整过程,被称为‘红色源头’‘革命圣地’当之无愧。”因此,他建议上海统筹全市力量、加快行动,对“‘红色源头’一平方公里”进行大手笔的整合挖掘,力争在2021年“七一”前,实现鼓舞人心的整体亮相。
“将中共一大会址与周边众多建党旧址串连起来,有利于强化上海作为中共诞生地的历史地位。”张民权认为,整合这些重要革命遗址,可以填补上海两次公布的15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中唯独没有建党旧址群的空白,以整体性带动上海革命旧址的保护开发工作。以“红色源头”历史风貌区为载体,还可开辟以“红色起点,伟大开端”为主题的上海建党革命遗存红色旅游线路。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中共百年盛大纪念活动提供场所。
开发一大会址周边“红色资源”
发掘上海的红色身份、红色文化和红色遗址,是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持续了两年的专题调研,而这一行动力量的源泉来自于市政协常委、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俞亮鑫在2015年的一份提案———《关于上海重视红色资源、为纪念建党百年早做准备的建议》。
几年前,俞亮鑫走访发现,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虽多,但保护利用的现状却并不乐观:场地小、接待能力与其他革命圣地相比差距明显,对外推广手段有限,导致影响力不大。于是,他在提案中明确提出尽早建立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以一大会址为中心开发红色旅游区、拍摄公益宣传片等建议。
这份提案引起广泛关注,并获得了良好反馈。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多次调研,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关注。终于,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展厅在2016年6月完成了十多年来最大规模的展览陈列扩容,增至1000平方米,新增文物陈列12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0余件,设置了多媒体互动设施。同时,在原上海美术馆旧址建设的上海历史博物馆新馆将于今年开放。
正是有了这份信心,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集体在本次会议中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并对“红色源头”的具体建设工作提出了详细思路。他们提议,首先对一大会址附近环境进行整体修饰布置,突出中共建党的纪念氛围,将一大会址旁的太平湖东西两片绿地连接起来,在绿地中建立陈独秀、李大钊两位中共主要创始人的雕像。
对一大会址周边的十来处中共建党旧址,应该逐一修缮,勒石挂牌。其中,南昌路老渔阳里2号的中共建党发起组、中共中央机关,太仓路127号的一大代表宿舍及筹备会议会址,应申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动迁居民,辟为展馆。对于淮海中路567号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则建议加快修缮,提高展览水平。
复兴公园可以改建为中共建党纪念公园,重点做好三项改建工程:一是在公园内靠近马恩雕像的北面围墙处,建造中共英烈墙,镌刻民政部认定的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共产党员烈士姓名;二是将公园东侧租赁期将满的大楼改建为中共中央早期机关纪念馆和中共建党纪念图书馆,兼党史研究、文献收集、资料查阅、文物展览等多种功能;三是对公园大草坪作适当修整,作为建党百年大型纪念活动的场地。
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设计‘红色源头’历史风貌区参观路线,将一大会址、众多建党旧址和复兴公园串联起来,根据沿路建筑和街道特点,设计相关标志、标牌等,便于中外游客了解中共中央这段历史。”张民权说。
他还透露,经调研组多次实地勘察,与市委党史研究室、黄浦区政协和区规划局等单位反复论证,认为整合开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应尽快启动。
此外,他建议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深入开展与“红色源头”相关的研究,让这片区域成为党史研究的高地和热土,定期举办由中外专家参加的中共诞生地理论研讨会,组织专家抓紧收集散落在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地的中共建党珍贵资料。
2016年底公布的《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首次将“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写入其中,着力总结和提炼党的诞生地精神内核,更好地传承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上海将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展示品牌、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红色文化创意品牌,把上海的红色资源利用好。通过建立红色历史资源数据库、绘制上海红色历史资源地图、利用新媒体制作红色资源App等形式,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
文汇报记者 史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