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努力恢复和改善扬子鳄栖息地环境。(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本报记者 赵征南
每年冬天,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的菜子湖湿地都会成为南飞候鸟的乐园,天鹅、白头鹤、东方白鹳来此栖息越冬。“菜子湖湖泊、稻田、池塘、河流纵横交错,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随着湿地环境的改善,来此越冬的珍稀候鸟不断增多。”宜秀区林业局野保站站长何旭东说。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安徽湿地不仅是扬子鳄、中华水韭等许多重要珍稀保护物种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还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目前来看,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湿地的科学保护。”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邵剑文告诉记者。
保卫扬子鳄最后定居点
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东南部的宣城市境内。作为国家重要湿地,保护区湿地地处长江下游丘陵平原水网区,为皖南山区向长江沿岸平原的过渡地带,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湿地类型。
“作为长江中下游湿地旗舰物种的扬子鳄曾分布广泛,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其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如今,保护区湿地已成野生扬子鳄最后定居点。”保护区管理局副研究员汪仁平说。
近年来,除了人工繁育研究,保护区在野生保护上也逐渐发力,努力恢复和改善扬子鳄栖息地环境,提高扬子鳄自然繁殖力和幼鳄存活率,争取扩大野生种群数量。汪仁平透露:“虽然总量上依然稀少,属于极度濒危状态,但种群调查结果显示,野生扬子鳄已从2010年的‘120-150只,仍不断减少’变为2015年的‘150多只,稳中有升,局部地区缓慢增加’。这说明,针对皖东南湿地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立法加大保护力度
在邵剑文看来,安徽湿地的保护工作不仅有益于安徽,更对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意义重大。“安徽湿地位于长江中下游中段,是长江中下游湿地网络的中心枢纽,是众多迁徙鸟类的重要通道、中转站和越冬地,其间密布的通江、浅水、草型的淡水湖泊及众多的重要支流和河口是公认的生态敏感区,对维护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邵剑文说。
据介绍,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相继出台了《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年)》等法规和规划。
记者从安徽省湿地保护中心了解到,目前安徽将11月6日定为“安徽湿地日”,立法保护湿地;划定湿地生态红线,明确全省湿地面积不得低于104.18万公顷,并要求各级依法划定湿地生态红线,严格湿地开发利用管理,确保湿地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同时提出,2020年前,安徽省内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流域重要的天然湿地得到全面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得到遏制,2025年前使全省6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良好保护;到2030年,九成以上天然湿地将获有效保护。
科学合理化解“人地矛盾”
“尽管我们在努力保护皖东南湿地,但这片野生扬子鳄最后栖息地的保护工作依旧形势严峻。扬子鳄需要的是水面广大、植被茂盛的环境,可人类却将其改造成农田分布、沟渠林立、马路交错、楼房密集的环境。”汪仁平说。
“由于保护区建立前不少村民就在当地定居,至今核心区内仍有大量人类活动。”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主任科员蒋宣清说,在村民搬迁暂无操作可能的情况下,为了化解“人地矛盾”,保护区发动各村的护鳄员一起保护生态,尝试社区共管。
数据显示,相比15年前的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目前安徽百公顷以上湖泊湿地面积减少了2.5万公顷,主导因素包括围垦、沼泽化、江湖隔绝、过度利用等。很明显,湿地总面积的增加并不能说明湿地资源受到的威胁在减少。
邵剑文也坦言,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安徽湿地面临着被围垦蚕食、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等诸多问题。因此,保护湿地需要各级政府联动重视,使法规和政策落地,同时需要增强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湿地的建档和生态监测以及对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研究。“只有遵循‘保护优先,合理、科学、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原则,才能化解人类与湿地之间的矛盾。”邵剑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