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上澳塘河道经过治理后,尽显“绿岸”生态。(徐汇区康健街道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治理一条河道,除了要管好“水上漂”,还需要“飞天遁地”。
新年伊始,在率先创建生态社区的徐汇区康健街道,一份立体治理方案悄然出台:堵上水里的排污暗道,拆去岸边的违建,推动居民区“雨污混排”源头治理,加强周边区域业态调整……
河道黑臭,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康健街道确立了生态社区建设的“方法论”:治本为上,立体治理,力争到2017年年底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社区创建指标体系,涵盖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境、管理服务、群众参与等方面,体现居住环境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居民心理感知上的舒适度。
居民阳台:两年间“雨污混排”治理率将达90%
东上澳塘河段与长顺坊小区,说来故事很长。
上世纪90年代初,长顺坊的第一批居民入住时,因小区紧挨着河浜可“枕水而居”而欢欣不已。
谁都没想到,当初的“卖点”却渐渐成了“槽点”。特别近十年间,清澈的水面变了色,一到梅雨季,还会飘散异味。
年过六旬的李洪阿婆,是长顺坊的原住民。去年8月,小区启动“截污纳管”工程,这对李阿婆来说,意味着在两个多月的施工期间无法在阳台上使用洗衣机。开工前,有居委会干部上门解释,李阿婆弄明白
了个中缘由:以往,阳台洗衣污水直接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河道,改造后阳台污水将与雨水分流,被纳入专门的污水管道,经由污水厂处理,减少对河道的污染。
这下李洪阿婆举双手赞成:“水清岸绿谁不喜欢?想想过去的美好,想想子孙的未来,两个月的不方便忍一忍就过去了。”
康健街道辖区有漕河泾港、东上澳塘、张家塘、上澳塘康健段四条河道,总长8.74公里,前三者分别被列为2017年度重点治理的市级及区级河道。河道沿线涉及12个居委会、19个自然小区。今年,康健街道把水环境治理作为“补短板”重点内容之一,建立河长制,成立护河志愿者队伍。在去年完成两个小区、近1200户居民的截污纳管改造工作基础上,今年继续完成四个小区、1200余户的截污纳管改造,到2018年,小区“雨污混排”源头治理率将达90%。同时,大力开展河道清淤、建设生态浮岛,水岸联动,让区域居民和单位能乐享“绿岸”生态。
岸上违建:拆出来的1.8万平方米布局河边绿道
一段平静的河道,水面下暗流涌动。康健街道党工委书记程伟介绍说,除了以往来自居民阳台的洗衣污水,还有河道两侧违法建筑中商家住户的污水直排,“有的甚至偷偷铺排暗道,向河里倾倒污水”。
因此,河道治理,功夫要花在岸上,视角也要拓展至水域以外。
2016年下半年起,康健街道把落实成片、大规模拆违与推进河道治理捆绑在了一起。经排摸,区域内河道违法建筑共19处,总建筑面积22518平方米,涉及16家单位(个人)。目前,康健街道已依法拆除十处河道边违法建筑,共拆除违建18025平方米。
康健街道拆违办分别向16家单位(个人) 发送了 《河道专项治理工作告知书》和《康健街道河道建筑登记信息表》,约谈亿滋食品厂等14家单位(个人)。
亿滋食品厂是世界500强企业亿滋国际在上海的生产基地,约谈后,厂方结合产能调整主动作为,用四天时间自行拆除了紧邻上澳塘和漕河泾港河道、原本作为食堂和仓库使用的2000平方米违法建筑。
拆违之后,康健街道抓紧布局河道两侧景观建设,一方面推进河道水生植物种植,同时将河道两侧空间更多地释放给居民。比如,紧挨着长顺坊的东上澳塘河段,景观道路品质升级与河道治污一体推进。
借助河道两侧的治理,生态社区也编织出了更多“绿色项链”:预计到2018年,康健街道将新增各类绿地面积30公顷,绿化覆盖率可达56.7%。
大气治理:管住校门口停车,清退小餐饮
“立体治水”的思维,目前已沿用到康健街道生态社区建设的全环节。大气治理,也因此进入“立体模式”。
很少有人知道,康健街道有一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国控点,设在上海师大旅游学院楼顶,主要监测PM10、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6项指标。市环保局在国控点周边一公里范围内设置了10个道路扬尘监控设备,监测国控点周边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敏感性较高,道路扬尘、汽车尾气、露天烧烤甚至抽烟都会对数据产生影响。
康健街道根据指标,在地面为“天空的问题”寻找答案:辖区内名校集聚,每天上学、放学接送孩子车辆众多,停滞的车辆所排放出的尾气容易让众多检测指标瞬间飙升;街道倡议各学校主动参与整治校门口交通,让接送车辆尽快流动起来。同时,街道启动业态调整,会同上海师大对周边小餐饮等商铺进行业态调整,截至目前已清退各类商铺31家。
康健街道还特别强调绿色生态和节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大力建设和引入以摩拜单车为代表的短途交通设施,力争在两年间使得社区居民经常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拼车等方式出行人数占社区总居住人口数比例达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