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铁路春运从1月13日开始,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3.56亿人次,为了应对出行潮、方便旅客快速“进站”,北京西站等一些火车站开通了自助进站通道,采用脸部识别技术,让旅客能够刷脸进站。最近,上海一些自动取款机也实现了“刷脸取款”功能。
近年来,“刷脸”这项生物识别技术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应用,然而公众对“刷脸”可谓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刷脸机”只是徒增摆设,不如指纹有效;也有人认为这是提高效率的创新之举。
“高效”是人脸识别技术的一大优势。“检票进站”作为铁路出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往年春运期间经常出现不少问题以及安全隐患:例如客流量大时,进站速度变得非常缓慢;再者,检票人员单靠人工检票很难检验出旅客是否“人、证、票”相统一。因此,开通人脸识别验票系统,也就是“刷脸”进站,开启了铁路检票服务新时代。
据了解,旅客只要将二代身份证和蓝色车票重叠放在一起(车票正面二维码朝上),将身份证和车票一起放入闸机插入口,摄像头就会采集旅客的人脸信息,与身份证上的信息进行核实,如果一致的话,闸机便会自动打开,让旅客进站。
除此之外,“刷脸”还有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取款、支付方面,许多银行和支付宝也都推出了这项业务。在开通“刷脸”业务的ATM机前,用户只需要在ATM机屏幕首页点击选择“刷脸取款”功能,系统将自动抓拍现场照片,随后与银行可信照片源进行比对。通过验证后,用户需要输入手机号码进一步确认身份,紧接着输入取款金额、密码,最后拿取现金,不必使用银行卡。
如此便捷的功能,人们不禁产生顾虑,如何限制乃至消除面部识别技术的潜在风险?如何免除人们“刷脸”的后顾之忧?
“在人脸识别系统中,很有可能你的表姐比你更像你。”有专家称,人脸识别技术的精准度还达不到100%,对相似度高的脸还容易出现识别误差。比如,如果是双胞胎,人脸识别系统就有可能在识别时出现混淆;而假设有人盗用了一段他人脸部特征清晰、并作点头及眨眼动作的视频,也有可能骗过脸部识别系统。
面对这些忧虑,一些机构在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时会要求用户动态识别,像是微笑、眨眼等动作以及通过多个摄像头,判断所采集信息是否为三维图像,从而防止使用提前准备好的照片、视频等。对于银行等涉及用户财产安全的部门来说,他们设置了更多的配合性验证方式。比如,在用户刷脸取款时,要求客户输入在银行预留的手机号及交易密码,以便进一步核实身份。也有部分银行还会同时使用声控、指纹识别技术,对用户的指纹和声音进行二次认证。
也有网友表示,用户化妆以后,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可能会大打折扣。其实并非如此,机器识别人脸的方法非常特殊。它们会用一种类似扁平化的图像处理方法去看照片中的人脸和数据库中的人脸图像之间的重合度,可以理解为一种相似对比法。即使到了现在这个化妆快赶上易容的阶段,机器的识别方法依然不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目前普遍的方式是一种或多种生物识别配合密码验证码使用,安全性足以应付大多数生活场景,“刷脸”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可以为安全系统加上一把极强力的枷锁,毕竟再强大的黑客也很难模仿出和生物体证相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