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沈湫莎)昨天上午,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简称“新船”)在江南造船厂切割车间开工建造,预计2019年建成,届时它将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组成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队,极大提升我国极地海洋考察能力和极地考察运输保障能力。
“这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双向破冰技术的破冰船,即船首、船尾都可破冰,机动能力大大提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说。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队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先后赴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共有5艘,但都是从国外购进后改装的,这艘破冰船的开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据悉,新船船首的破冰能力为1-1.5米,与“雪龙”号相当,而当破冰船遇到10米甚至15米高的冰脊、冰坝时,可以让船尾顶到冰脊上,然后利用船尾处的螺旋桨拍出的尾流将冰脊下部的冰块掏空,实现破冰前行。这也意味着如果再遇到像2014年“雪龙”号救援俄罗斯被困客船后遭遇密集浮冰的情况,新船将更加从容不迫。新船长122.5米,宽22.3米,个头比“雪龙”号船略小,设计载员90人。
为保护极地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新船将采用全电力推进系统,同时加装的主机排气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在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上达到了国际海事组织的最新限值要求。新船还将增设一套移动式LNG(液化天然气) 发电机系统,包含一个LNG罐和一个LNG发电机集装箱,在极区进行科学考察时根据需要投入使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确保采样的洁净度。
极地科考船的建造技术复杂,难度大,国际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建造。比如钢板,要适应零下25-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尾部是Z字形的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这有利于船只在乱冰区航行,但在技术上是比较难的。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在新船宣布开建前的四五年中,拥有150年造船经验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列出焊接技术、低温防寒、破冰能力、海上定位、海上救生等18个主要课题项目进行攻关。
“雪龙”号是没有食物保鲜系统的,多次驾驶“雪龙”号往返于南北两极的轮机长黄嵘最不习惯的就是离岸3天后,绿叶菜就吃完了,接下来顿顿吃土豆和洋葱。而新船的建造规格书上写明了使用冰温保鲜模式,这意味着船航行2个月后,船员还能吃上绿色蔬菜。
新船建成后,将和“雪龙”号一起,初步形成极地考察船队,编队赴南北极进行科学考察和后勤补给。组队中,“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后勤补给能力,兼顾科考功能,而新船装备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考设备,在环境调查方面能够承担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基础综合调查观测任务,具备有关气候变化的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能力,在资源调查方面能够在极地冰区海域开展油气资源、生物资源调查,基本具备“摸边探底、潜力评估”的调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