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是未来上海的城市发展目标。所谓全球城市,是作为全球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在全球资本服务和资本支配中发挥其核心功能。对于上海来说,无论从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基础设施等存量指标上看,还是从产业能级、资源配置、开放程度等城市功能上看,已具备了成为全球城市的基本特征,但要真正达到“卓越”的标准,比肩纽约、伦敦等世界公认的全球城市,仍是任重而道远。
聚焦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与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联合开展课题调研,针对上海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结合国际公认的全球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及其评价指标等开展比较分析。调研发现,作为全球城市网络的一个节点城市,就是要集聚各种要素流量,经过加工、重组、再造与增值,向全球各地辐射。这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流量经济发展模式,而这恰恰对上海长期以来固守的重存量、重生产、重本地的传统发展路径提出了新的挑战。近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发布了 《上海流量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课题调研报告,指出上海应以“流量”思维为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功能性、国家级、国际性融合的流量平台,不断增强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率先建成全球城市,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提供支撑。
优势
经济运行平稳开放程度高
报告指出,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过程中,纽约、伦敦等城市已率先形成流量化经济特征,成为全球要素及信息网络的功能性枢纽和高端专业服务业的关键所在地。流量化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巩固竞争力优势的关键途径,也为上海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启示。
在调研报告中,流量经济被定义为,在一个地方发生的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物流、服务数据流等体现经济动态运行过程中可计量的内容。报告指出,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过程中,纽约、伦敦等城市已率先形成流量化经济特征,成为全球要素及信息网络的功能性枢纽和高端专业服务业的关键所在地。流量化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巩固竞争力优势的关键途径,也为上海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启示。把目光锁定在吸引、汇聚、服务、控制和影响更多经济流量,而不仅仅拘泥于有多少存量,应成为上海改革创新突破口。
调研报告认为,发展流量经济,上海已经具备基础和条件,并积累了一些竞争优势。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上海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四个中心”定位也使税收在沪集聚效应显现,去年上海税收突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22%;全市功能性金融机构总数1478家,2015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超1460万亿元;2015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7.8%,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率超九成;平台类、服务类商贸流量增速均超过10%,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上海海关成为全球最大进出口货物处理地,承担全国20%的贸易量;集装箱吞吐量高速增长,连续4年稳居全球第一……
此外,上海在外资集聚与辐射上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落户上海的500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挥着资金杠杆作用,外资外汇被引入上海资金池,流向中国内地;在培育新兴经济方面,上海平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2015年,各平台企业交易规模达12758.68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互联网平台交易额对整体平台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76%。大量制造业企业转型成为数据信息及衍生服务的生产性服务运营商,成为辐射长三角及国内外市场的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跨境电商平台异军突起,消费品服务和专业配套服务类平台领先发展,使得上海平台经济正向深度广度扩展。
短板
先进生产服务业发展缓慢
调研报告指出,当前,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并不高。其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能级低是突出的问题之一。
对标纽约、伦敦等世界公认的全球城市,上海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调研报告指出,当前,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并不高。
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能级低是突出的问题之一。报告中披露,近20多年来,房地产业是拉动上海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主力军,虽然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上海在金融、现代物流、软件信息、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较国内其他大城市相对缓慢,服务半径局限于上海,难以拓展至全国,具有国际服务功能的服务业更是屈指可数。以金融领域为例,纽约外资金融银行的金融资产占整个金融资产的70%左右,而上海的比重只有20%。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软环境营造方面,上海与纽约、伦敦等城市也有着明显差距。金融市场功能尚不健全,开放程度不高,金融税收、信用、监管、人才等方面建设难以比肩,或是影响上海金融中心辐射能力的主要因素。由于缺乏先进服务业的支撑,上海重点高技术产业的质量效益呈现下滑态势,高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与广东、江苏等省份的差距扩大。上海为全球提供服务能力也因此受到制约,削弱了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上海的跨国公司,尤其是先进生产性服务企业总部资源聚集度较弱。截至2015年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8家,这个数字与亚太地区的香港和新加坡比明显落后,其中,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全球总部的数量,上海不到10家,而东京拥有40余家。调研报告认为,全球节点城市是通过跨国公司在支配资源,一个城市拥有的跨国公司机构的数量越多,在全球城市流量网络中的联系能级就越高,在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从这一层面分析,上海在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上仍存在着短板。
思考
以“流量”思维助推转型
上海只有通过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与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地扩大经济流量;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在制度创新以及接轨国际规则等方面积极突破,使现有的管理架构更加适应流量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并率先完成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客观分析了上海经济运行的优劣势,调研报告对城市未来发展理念提出了思路。上海只有通过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与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地扩大经济流量;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在制度创新以及接轨国际规则等方面积极突破,使现有的管理架构更加适应流量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并率先完成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报告中强调,上海要扭转固有的存量思维理念,一方面,强化有利于知识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货物流的硬件建设,为上海成为流量经济的节点城市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流量经济指标,特别是代表城市影响和辐射的关键流量指标,摆脱唯GDP发展理念。在发展策略上,将研发、营销、设计、融资、技术、管理、结算等高端的、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布局上海,使全球企业的服务需求在上海得到满足;在政策着力点上,不能将制造业与服务业割裂开来,政府引导和推进的重点也要放在创新产品的市场化流通、推广与服务上;在产业布局上,借助全球流动性人才和资金,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形成技术与高端生产要素间的良性互动;在统计体系上,探索适合流量经济发展的统计方法,试行反映上海城市影响力的流量经济指标,以“大流通”为统计对象,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
报告中还指出,上海要打造体现功能性、国家级和国际性的流量平台,不仅要体现设施和服务的先进性,更要成为全球双边、多边各类交易的载体。比如,在金融服务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可以积极推动上海资本市场建设,成为大批国民企业清算、结算、投融资、规避风险的支柱;在贸易服务方面,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海航运交易所也应逐步与国际市场通行的规则体系接轨。上海的全球城市建设,是要为中国更好参与全球化竞争提供支撑,所以,还应立足上海、跳出上海,在江浙皖沪联动、长三角连通的基础上全局规划。
对策
依托“四个中心”服务全球
调研报告认为,“四个中心”建设衍生出了金融服务、航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和供应链服务,上海需要建立足够的功能性平台,为城市高质量运转保驾护航,提升为全球提供服务的能力。
在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完整地提出上海“四个中心”的表述,这也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目标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当前,“四个中心”已初具规模,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渐提升。距离目标节点还剩五年,如何乘势而上,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四个中心”功能效应,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助力?调研报告认为,“四个中心”建设衍生出了金融服务、航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和供应链服务,上海需要建立足够的功能性平台,为城市高质量运转保驾护航,提升为全球提供服务的能力。基于此,报告给出了具体对策。
依托总部经济建设,提升生产性服务能级。上海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会计、广告、银行金融、保险、法律和管理咨询等领域先进生产性服务企业总部的吸引力度,提升总部影响范围和作用能级;持续推动贸易便利化,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优势,帮助跨国公司总部实现全球资金管理和结算中心等功能,使其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发挥亚太资源甚至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促使更多管理型总部向能级更高的投资型和综合型总部转变;
就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约束研究突破,在外籍人士“就业证和外国专家证”两证合一、外籍实习生就业证办理、外籍员工社保管理、中国员工出境务工等制度方面加大创新改革力度。
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强全球资本集聚辐射能力。重点突破人民币交易结算定价创新,建立适应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具有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的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使上海成为连通境内外金融市场的桥梁,吸引国内外资金、金融机构、专业服务、金融人才加速向上海集聚,推动上海各类金融要素资源向国内外辐射;营造更健康的金融发展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内部监控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依托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发挥全球流通新引擎作用。在规范化监管下,推动上海跨境电商发展进入新的快车道。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保税展示销售、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商业形态,建立全球商品进口网络和资源,充分利用行邮渠道形成规范的贸易规则,推动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区域及国际经济参与度。落实“一港两翼”、建立“组合港”,将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后方阵地。跳出上海行政区划,将舟山、宁波、杭州等国内航运城市纳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与江苏、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的码头和基础设施联动,在“组合港”连锁战略下实现各港口间置换、调度资源和货量,实现优势互补;加快建设航运产业链中高能级服务要素市场,完善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改变上海航运金融衍生品在业务创新、产品审查、风险管理等以自律为主的局面;加大航运保险创新,充分发挥保险经纪、公估公司、仲裁等机构功能,激活航运保险中介市场。
此外,报告还建议,要顺应信息、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完善流量经济硬件载体建设,以大平台作为基础设施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为小前端提供支撑服务,服务业前端开发突出小型化、海量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第三方开发服务者等各类角色,依托平台为前端和消费者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