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闭幕。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
在昨天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普惠金融”分论坛上,普惠金融的国际实践者让人大开眼界:美国小微企业短期资金借贷公司“基金盒”(Fundbox),记录、追踪用户和企业信用数据,并据此进行在线放贷……过去十年间,世界各国在普惠金融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聚焦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典型案例,对于我国探索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极具启发意义。
普惠金融发展正临瓶颈
普惠金融正成为“香饽饽”,资本市场的追捧就是一个有力佐证。“全球7%的投资都进入到了数字金融领域。在过去五年,它的投资比率在大大增加。”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全球资深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索拉普·特里帕蒂告诉记者,仅他们一家咨询公司就已在该领域投资了1000亿美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也十分认可这种发展趋势:“普惠金融将小微企业、偏远地区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弱势群体纳入金融体系。不仅能够极大促进全球实现消除贫困的发展目标,还能增强经济增长的韧性。”不过,他同时认为,作为世界性难题,普惠金融仍是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据世界银行估算,2014年全球仍有20亿人无法享受基础金融服务。在传统金融模式和技术条件下,普惠金融难以摆脱成本高、效率低、商业可持续难度大等制约,其发展正面临瓶颈。
小心普惠金融“数字鸿沟”
近年来,互联网和金融的快速融合,为普惠的金融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路径。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要靠技术创新,比如蚂蚁金服现在单笔支付成本是1分,单笔系统成本降到了1元以下———只有成本降低了,才有资格谈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本质是金融,科技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后,还需要良好的风控,互联网金融具有强交叉性、跨市场、跨区域特征,其风险波及面更广、扩散速度更快、溢出效益更强。”
潘功胜还有另一层面的担忧: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金融知识相对匮乏,对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弱。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不同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地区居民的“数字鸿沟”更加突出。“我们必须提防:随着金融能力的进一步分化,一些弱势群体缺乏数字技术和知识,在金融数字化时代与主流社会的差距反而会扩大。”潘功胜说。
加快普惠金融法制化进程
如果没有政策跟进,普惠金融就是无本之木。论坛上,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政策支持。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认为:要形成鼓励“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只有互联网金融监管顶层设计逐步深入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才能更加规范化、法制化、阳光化。”
辜胜阻认为 《中小企业促进法》 要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启动 《中小企业促进法》修法,我觉得应该把普惠金融理念体现在鼓励微型企业发展之中,把重要法律修订好,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法律保障。”
潘功胜透露,人民银行正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旨在规范互联网金融业态,通过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框架,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建立数字金融行为监管体系和市场准入体系,加强行业治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