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张鹏
中学时,物理、化学课都学过,考试成绩也都不错,但为何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却不懂得应用学科知识来解决? 昨日,在“2016年STEM+教育上海峰会”上,沪上专家学者认为,眼下的青少年科学教育略显“尴尬”:学生学了知识,但没掌握其中的道理;学科之间相互分离,以至于学生学到的知识都很碎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按照教师讲授的研究方法来思考问题,造成了探究方法程式化;在面向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时,时下的科学教育,并没有留下与未来的“接口”。
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意识到,科学教育到了求新求变的关键时刻———即从最传统的学科知识讲授,走向以科学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教学。这种情况下,STEM+教育正大步走入上海课堂。
科学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教学呼唤综合性课程
怎样的科学教育才是以素养为导向?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以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于科学素养判断的框架为例分析道,学生的科学能力包含:科学地解释现象,设计和评价科学探究,科学地阐释数据和证据等。这种科学能力,要在不同的情境中得以展现。
以科学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教学应该创设两种课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也就是综合性课程。尹后庆说,所谓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关注的是学生面对世界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通过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让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基于这种改变的需求,STEM+教育开始在沪上的课堂里生根、发芽。
“麻绳”般的STEM+教育走入课堂
“STEM教育就像麻绳一样,跨界融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赵中建解释说,STEM首先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4门独立的学科领域,但又不限于此,更多地旨在“整合”。一个典型STEM课堂的特点,就是在“杂乱无章”的学习情境中,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在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恽敏霞看来,STEM教育的重点在于过程中的体验,以及体验过程中师生结成学习共同体的运作。
2014年,作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市教委批准成立“上海市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简称“STEM+研究中心”),该中心从徐汇区的7所小学开始课堂实践,如今STEM+教育已经覆盖10个区、96所学校,学段贯穿从幼儿园到高中。
STEM+教育要解决师资问题
对于STEM+师资队伍的培养,上海也正探索和尝试。上海市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懋功介绍说,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梯次递进的四级勋章体系,并制定了《教师评级指南》:黄勋章是入门级别,蓝勋章是实践级别,绿勋章是创新级别,黑勋章是分享级别。眼下,上海的600余名科学教师绝大多数还集中在黄勋章和蓝勋章级别。
此外,上海市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还尝试建立STEM+教师研训一体机制。通过同伴互助分享经验,以及专家引领的课堂研训制度,帮助教师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