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和违法乱象是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短板之一。重建交通法规的纲纪,核心是依靠严格执法,同时也需要全面推进社会治理。采取群众路线、广泛动员、有力组织,这些优良传统应该善加继承。
此次交通违法大整治中,上海举全市之力,从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中激发出新的活力,组建志愿者队伍和群众自治组织,以此作为抓手,增强对交通参与人和单位的约束力;强调属地责任,将整治要求落实到地方行政“一把手”的任务表里,充分发动属地的行政管理资源,共建共治交通秩序。
家长成为交通志愿者
上海培佳双语学校校门开在窄窄的白水路上。而不远处,就是交通主干道沪太路和热闹的宜川路。上学、放学高峰时,汽车、助动车从主干道涌来,违法变道、违法停车频发,白水路的交通往往陷入瘫痪。
在上海,像培佳双语学校这样的学校周边拥堵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学校周边交通秩序好不好,关键在于接送学生的家长,而家长最信赖的人是老师。普陀公安分局牵头培佳双语等辖区学校,组织家长成立“护校队”,轮流值班。每逢上学、放学高峰时,汽车开到校门口,由“护校队”将学生摆渡到校内,减少了家长下车送、接时间,缓解了周边的违法停车现象。
在新普陀小学,学校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早晨校园周边的护校值勤。家长志愿者领到了统一定做的红马甲、红雨伞。汽车在指定区域稍停,“红马甲”带领学生到校门口,缓解了周边道路拥堵。下午放学,“红马甲”帮助组织学生按班级等候在相应区域,避免一窝蜂堵在门口。
“老外”也穿上红马甲
上海的目标是建设全球城市,居住在这座城市的“老外”也是重要的交通参与者。长宁区常住外籍人士就有3万人,集聚在虹桥、程家桥、新华路等地区。由于外籍人士文化背景各异、不熟悉中国法律法规,其中一些人存在非机动车违法载人、非机动车在人行道上行驶等违法习惯。
对此,长宁公安分局组建了外籍交通志愿者队伍,并通过进涉外学校、进涉外社区、进涉外企业的方式,发放印有四国语言的交通宣传资料。
程家桥派出所组建了上海首支纯外籍人士组成的平安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由10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士组成,负责参与涉外交通安全宣传。同时,虹桥路派出所与辖区内国际学校的外籍教师联动,新华路派出所与辖区内涉外企业的外籍员工联动,在交通违法整治中赢得外国人的支持和理解。
比外国人更广泛的交通参与者是普通上班族。由于城市产业布局的历史原因,早晚高峰“潮汐式”拥堵成为很多大城市的城市病之一。临空园区是长宁区重要的产业园,汇集了众多生产性服务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总部及研发总部。由于交通量大,加之近期北横通道工程建设,“潮汐式”拥堵情况愈发严重。长宁公安分局组建了一支400余人的企业志愿者队伍,由企业职员参与交通管理,园区“早上进不去,晚上出不来”的状况得到了改观。
共建共治交通文明圈
如果将交通参与者的轨迹简化成交通流,那么,家长们和白领们构成的交通流是“两点一线”,有规律可循,管理更方便。但还有大量无规律出行的交通流。近年,O2O商业模式兴起,餐饮外卖和电商物流借助非机动车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如何把他们也纳入交通文明的管理圈?
上海在强化属地责任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各方参与共建共治。在普陀区,大型商圈附近常有外卖企业的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直接导致主要干道运行不通畅。普陀公安分局一方面对非机动车在人行道上行驶严格执法处罚,一方面会同城管梳理辖区内的快递网点,与商圈负责人对接,调整非机动车停车区域。
长宁公安分局牵头区建交委、法制办、城管等部门研究制定了《长宁区非机动车停放管理工作实施办法》,通过明确管理责任、加强联动整治,还道于行人。针对机动车在人行道上乱停放的问题,警方、城管、区联动中心建立沿街商铺“门责制”,鼓励店员用手机拍摄交通违法后上传举报,要求违法占路的车辆驶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