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正逐渐成为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每天都要遭遇的“常态化困扰”。对于每天驾车上下班的市民来说,堵车本已是一件相当糟心的事儿,如果还要面对各种因交通违法而引发的突发状况,那就更让人心烦了。
自今年3月24日起,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从严管理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建立良好交通秩序。半年来,阶段性成效正逐渐显现。市公安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交通大整治开展近六个月,全市共发生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381起,死亡362人,受伤125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7.84%、15.22%、48.77%。3月份以来,全市日均拥堵报警、举报违法停车报警分别减少0.69%、5.15%。市统计局民意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受访群众支持交通大整治。
交通管理勤务模式从平面到立体
工作日早高峰时段,正是徐家汇商圈车流人流密度最高的时刻。8时30分,漕溪北路南向北往徐家汇广场的车流量达到最高峰,道路通行缓慢。正在漕溪北路蒲汇塘路路口疏导交通的徐汇交警支队第二责任区大队民警陈金凯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看着后面高架上驶下来的车辆一眼望不到头,他拿起电台向指挥中心报告:“221,漕溪北路南向北往徐家汇广场方向的车流量较高,车速缓慢,现高峰岗移动到肇嘉浜路漕溪北路,加大疏导力度。”“好的,221指挥室明白。从探头里看出去,漕溪北路太平洋百脑汇门口,有车辆停靠,请确认是事故还是违法停车。”随后,小陈对身边的辅警交代:“假如前面过不去了,就及时把后面车辆拦住,别把路口堵死了,优先照顾一下高架上下来的车辆。”随即便骑上摩托车向徐家汇广场驶去。
而在以前,陈金凯只能在自己的固定岗执勤,这意味着他只能在路口半径50米范围内进行疏导、纠处。交通大整治以来,借助辅警的力量,上海公安交警部门调整勤务模式,建立以责任为导向的勤务体系。通过科学划分责任区,把交通执法落实到基层大队、分解到岗位民警,进一步落实交警主力军作用。陈金凯的管理范围从徐家汇广场延伸到了蒲汇塘路高架下匝道,从原来漕溪北路肇嘉浜路口约560平方米,扩大到目前约1.58平方公里的区域。
在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中,上海结合交通大整治的经验做法,创新性地提出打造立体化交通勤务管理体系的目标。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勤务处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实行队所联勤,即交警队和派出所联动管交通,把交通整治和社区警务、治安管理、维护稳定结合起来,把交通管理从交警的一项专门工作变成一项相关警种参与的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另一方面,实行队社联动,即交警队和基层社区联动管交通,把社区力量整合调动起来,推动公安交通管理社会化,大大加强了交通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提升了交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借力高科技实现最严交通管理
这几天,驾车经过延安中路华山路附近的市民发现,一块“电子警察监管(违法鸣号)”牌子竖在了路边。这是市公安局交警总队科技处最新开发的“违法鸣号现场查处辅助系统”。该系统综合利用基于声呐阵列检测的声源定位、视频检测等技术,可对一定区域内机动车鸣号违法行为进行实时采集。9月21日至23日,该系统在此路段捕获机动车违法鸣号行为204起,平均每小时约3.5起。
事实上,类似高科技电子警察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申城各条马路上。静安公安分局开发的“移动抓拍球”,有一双“360°旋转高清眼”,可便捷地安装在道路上抓拍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还有“黑白名单”筛选功能,遇到违法车辆及时报警通知民警拦截;浦东公安分局利用高架道路上的高清卡口系统,对货运车违法驶上高架进行监管,一旦被抓拍到将立即录入系统,后期通过人工比对逐一开出罚单。
“警在法在”,曾是上海交通管理的一大怪象。这次交通大整治,全市公安部门在加大警力配置的同时,运用多项技术手段实现对交通违法的最严管理,并动员全社会参与到交通大整治之中。今年5月,上海开通了交通违法视频举报平台。截至9月20日,已有7500余名市民群众参与视频举报工作,举报成功2万余起。在举报违法行为类型中,乱变道占50%左右、逆向行驶占10%左右、闯红灯5%左右,上述三类违法占比65%。下一步,交警部门还将在即将推出的“上海交警”App中推行手机随手拍,进一步扩大群众举报的方法、范围。
严管严罚更要理顺市民交通需求
严管违法停车,是此次交通大整治以来最受市民欢迎的举措,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管理难题。拍手叫好的市民觉得,路边乱停车少了,道路通行秩序更好、安全感更高;而另一方面,由于停车矛盾突出,一些车辆无处可停还得被贴罚单,车主们感觉交警执法有些“不近人情”。
执法“全覆盖”“零容忍”,旨在实现“立法律规矩、正尊法风气”目标。交警部门在执法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如何破解“停车难”。以宝山区大华地区为例,这里居民区密集,停车需求大,不少小区车位有限,以至于有车主夜间只能将车停放在马路边。宝山交警支队一大队联合派出所,对整个地区的私家车和停车位数量进行排摸汇总后,发现仍有7000个车位缺口。
居民区停不下,附近商业设施到了晚上又停不满。交警想到,通过“商租民借”,利用周边商业设施的停车资源,缓解居民夜间停车需求。经过协调,附近大华虎城商圈陆续开放近800个车位供居民停放。为了解决停车后居民“最后一公里”回家问题,交警还协调政府部门,专门设置公共租赁自行车供车主使用。下一步,交警部门还将协调区域内其他商业设施,逐步开放停车资源,最大限度地弥补小区停车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