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中国做机器人,怎样才能弯道超车?”“投身机器人创业热潮,风口在哪里?”……这些问题成为昨天开幕的2016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上热议的话题。
美国 《华盛顿邮报》 曾经盘点了机器人抢走人类“饭碗”的8个途径,快递业、快餐业、服装销售、超市、运输业、农场、电子产品生产和低技术含量的实验室工作,这些工作由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将成为“过时”工种。“在我看来,这在10年到20年内很难做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认为,机器人和人擅长的领域不同。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机器人还无法涉足人类的情感工作。比如,它们可以照料老人,但无法进行心理关照;它们可以给孩子上课,却难以进行差异辅导,更谈不上言传身教。
“机器人更多的作用是提升和扩展人的能力。”赵杰表示,过去这些年,机器或者机器人取代了一些人类的工作,比如电梯,直升梯、自动扶梯是50年前出现的,取代了一些人类劳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朝着取代人类的方向发展。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看来,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发展正在迅猛发展,涉及公共材料、机械工程、传感器、自动化、计算机、生命科学甚至涉及法律、伦理等各个方面。而其中有3个热点方向:操作、学习和协作。操作即仿生材料感知驱动技术,学习即感知学习进化技术,协作即人机共融安全技术。
从国内产业现状来看,目前中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有800余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但大部分企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产品主要集中在三轴、四轴的中低端机器人。
昨天与会的专家表示,机器人的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新一代机器人的平台,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相关核心技术等都应是我国机器人产业重点布局的方向。要积极运用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资本市场力量助推技术和产业化发展,但要避免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中的“低水平、同质化”现象。
文汇报记者 张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