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款形态各异的送餐机器人准备就绪,传菜员将刚出炉的菜放到送餐盘上。
▲着装优雅的迎宾机器人在门口鞠躬迎客。
▲送餐机器人端着菜品在轨道上行走,吸引了食客们的眼球。
▲机器人底盘上集成了各种元件,可以独立运行。
▲技术人员正在“画龙点睛”———为送餐机器人装上显示屏。
▲工程师加紧调试又一批送餐机器人。
▲孩子对饭店门口的机器人服务员特别好奇。
■摄影撰文 袁婧 叶辰亮
“前方的帅哥美女,麻烦请让开……”一个正穿梭于餐厅的“跑堂”端着菜来到指定餐桌前,提醒客人“您点的菜已经端来,麻烦您伸手接一下。”这是日前记者目睹机器人充当服务生的一幕。这些不知疲倦的“伙计”眼下悄然在多地餐馆上岗,它们给市民带去智慧服务体验的同时,也以酷炫的卖点为商家积攒了人气。
“我们大人都觉得机器人端菜很新奇,更不用说小孩了。”一位女食客略带兴奋地说。引进机器人服务的餐馆老板想法也很直接:“我们首先考虑的是顾客的就餐体验,这些不会争吵、任劳任怨的‘伙计’肯定会给他们带来新鲜感。”
餐馆尝鲜体验
上海虹桥商圈内就有一家机器人主题餐厅,从迎宾、点菜、传菜到送餐几乎都由机器人来完成。
走入餐厅,如不多加注意就会被一旁的“迎宾机器人”惊到。这款美女机器人有一人多高,着装优雅,脖子上还系着丝巾。每当有顾客走近,其底座感应器接收到信息,机器人就会作出反应———60度鞠躬,并发出“欢迎光临”的迎客用语。
餐厅里更是热闹,一个系着红色围裙的机器人服务员正端着餐盘在走道上缓缓移动,她在一个餐桌前停下,转好方向做好为顾客上菜的准备。这款“送餐机器人”正是这家餐厅的主角,所到之处总能收获顾客好奇的眼球。她看似“高冷”,却有一颗温暖的“心”。顾客在电子菜单上完成点菜,后厨接到指令后将做好的菜放到机器人手中的餐盘上,机器人便开始沿着地面上的轨道进行送餐服务。一路上如果遇到人或障碍物,她会自动停下,并发出“请让一下”的礼貌用语。送餐成功后,她原本圆圆的眼珠立马变成两颗爱心,仿佛在对顾客微笑。
这家餐厅“聘用”了三款不同造型的送餐机器人,一时间聚集起不少人气,顾客大多是冲着这些特别的服务员来“尝鲜”体验的。
工厂实地探访
送餐机器人是怎样诞生的呢?日前,记者来到一家位于深圳的机器人公司进行实地探访。
公司合伙人是两个80后小伙,进入这一行业有些偶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两个年轻人敏锐地捕捉到中国服务型机器人领域的潜在需求,着手筹集资金启动研发。
然而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设想的五个月出产品,到一年后才推出成品,中间走了不少弯路。
据创始人之一的高福垒介绍,在研发进行到3个月的时候,他们遇到了技术上的瓶颈,最初的成品品质不高,每次安装都需要几天时间现场编程,原先的100万元预算经费也显得捉襟见肘。当时想过放弃,但餐饮业潜在的市场契机让他们咬牙坚持了下来。
当时送餐机器人研发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剩下的10%也是难度最大的。所幸经过工程师的攻坚克难,到2015年七八月间机器人已初现雏形。之后通过不断调试升级,不仅安装程序得到简化,还实现了远程维护,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现在正常调试10台机器人仅需一个半小时。
据介绍,一年不到的时间里,这家公司已生产送餐机器人600余台,山东、河北、重庆、四川等地的餐厅都有应用。据用户反馈,这些机器人可以替代50%左右的服务生工作。
市场有待观望
“机器人‘伙计’全年无休,还不用付加班费。”一位餐厅主管给记者算了笔账,“按一个服务员每月2000元底薪计算,雇佣5名服务员,一年工资支出至少12万元;而5个机器人一次性投入也就相当于一年多的人力成本,可以使用10年,且维护成本很低。”
以机器人服务员吸引眼球的机器人餐厅时下在各地掀起一股不小的热潮,但经营者也不讳言,即使是已更新至第四代的送餐机器人仍存在致命弱点,就是功能单一,它们大多只能沿着地面上的轨道行走,不会躲闪,也不会上菜。从技术角度来看,此类送餐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只算得上低端水平,与顾客互动还停留在观赏和简单的指令式交互阶段,缺少智慧、情感,真正的智能机器人离我们的餐桌还有不小的距离。不过,业内人士介绍,在此基础上研发的第五代机器人即将问世,功能将有所拓展,不仅可点餐,还可刷卡。
当然,并非所有人工智能的引进都可以提升商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听到有机器人餐厅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而关门歇业的消息。在一些消费者眼里,餐厅里的机器人服务员更多的是一种营销噱头,“尝鲜”之后吸引力就很难维系。有顾客直言,去机器人餐厅就是图个新鲜,如果价格太贵或是味道不满意,就不会再去第二次了。如此看来,餐厅要想赢得回头客,光靠机器人招揽生意肯定不能持久,还得在服务和菜品上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