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细雨如期而至,给出行祭扫的市民带来不便。昨天,全市54家经营性公墓和骨灰堂全天接待祭扫市民106.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33.23%;祭扫车辆12.1万辆,比去年同期减少25.2%;落葬778穴,比去年同期减少20.7%。
清明前后,上海各界推出了众多活动,有些主题很熟悉,比如感恩、追寻;有些主题很新鲜,比如生命文化、死亡教育等。
穿越城市地标,缅怀先贤先烈
4月2日,上海市社会各界清明感恩典礼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举行。参与市民接到“穿越任务书”,沿着上海城市历史地标,分组完成寻找雕塑、临摹书法、朋友圈点赞、拍摄小视频等规定任务。
三条“穿越路线”是这样的:祭先烈线路:四行仓库—新四军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敬先贤线路:四行仓库—沈尹默故居—犹太难民纪念馆—吴昌硕纪念馆;上海地标线路:四行仓库—上海博物馆—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人民照相馆—犹太难民纪念馆。活动参与者通过自驾、乘坐地铁或骑行等方式,在行走中了解城市历史,向先烈、先贤、先人表达缅怀。
这场主题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发起,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清明感恩典礼,主办方介绍,把传统的祭文诵读、击鼓鸣钟等仪式与当代的感恩思源、祈愿平安相融合,意在让清明节成为人们追寻价值与信仰的文化符号。
到生命文化基地接受死亡教育
3月30日,上海在一天内启动三个“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它们是“爱·龙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上海理工大学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爱·龙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位于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内,是上海首个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基地下设“关爱抚慰工作室”,为失去亲人的来访者提供心理辅导,疏导负面情感、缓解情绪压力。
殡葬部门希望借此传播殡葬文化,逐渐普及“死亡教育”。龙华殡仪馆承办过诸多名人后事,积累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基地将深度挖掘故人的生命故事,提炼和发扬他们的精神遗产,作为生命文化教育的教案。基地希望改变人们对殡葬事务讳莫如深的习惯,提升行业的社会认知度。
癌症俱乐部为10位逝者办集体葬礼
3月31日,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千余名会员相聚上海福寿园,为刚刚离去的10位抗癌“战友”举办集体葬礼。在10名逝者落葬的“希爱林”纪念碑前鲜花环绕,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历年来近60名选择节地生态葬的俱乐部成员姓名。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袁正平说:“抗癌战友坦然面对生死,生者则用庄重而热闹的告别仪式,向他们表达哀思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