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认为,在近期涌现的一批现实主义力作中,不少作家克服将现成“社会新闻”简单移植进艺术世界的急切和粗糙,而是注重接地气、引活水,深度夯入生活的地层,书写急遽变动中的社会,刻画生活湍流里沉浮和搏斗的普通人,引发了对人性之深的思考
■本报记者 许旸
王安忆最新长篇小说 《匿名》,日前摆上了全国书店的新书书架。记者从多方获悉,1980年代“文学黄金时代”的一批著名作家集体发力,在今年推出各自最新长篇。贾平凹《极花》花落人民文学出版社,格非《望春风》首发于今年第1期《收获》杂志,方方《软埋》亮相今年第2期《人民文学》杂志,毕飞宇、阿来的新小说进入冲刺期。
有评论家注意到,这些小说中,现实主义书写风格相当醒目。比如,取材真实事件、聚焦乡村婚姻的贾平凹新作 《极花》,以风俗画般笔墨铺陈,吸引了大量忠实读者关注。小说计划首印20万册,这在纯文学领域成绩不俗。
“人们期待真正关注社会真实的大作品大气象出现。”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他用“一头沙漠里的骆驼”形容贾平凹,“30多年来,他迈着沉重雄厚的步伐,跋涉在现实生活的泥浆之上。他的创作反映了当代乡村的急剧变化,隐含极大的社会历史信息量。”在评论界看来,现实主义风格与中国当代文学形影相随,融
入了许多作家的艺术探索,可以说,观照时代浮沉与人心悲喜的现实主义创作,不仅是一套观念或方法体系,也代表一种文学精神和情怀,正是因为与时代情绪紧密相连的强悍生命力,现实主义书写依然令读者感动。
既有对世间万象的迷恋,也向现实提问
作为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王安忆与贾平凹年龄相近,创作时间跨度长达近40年,几乎每隔数年都有新作面世。到了《匿名》,王安忆细细描摹失踪者意外遭绑架被扔到深山里的境遇,远离熟悉的日常文明生活,主人公又该何去何从。评论家张新颖说:“小说所写的失踪者,其实写的是历史,人的历史。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故事背景“林窟”并非王安忆凭空捏造,早在她201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林窟》和散文《括苍山,楠溪江》 中已初见雏形,而人物原型则脱胎于她曾听闻的大学教师失踪事件。
“我是严格的写实派,遵循生活逻辑,渴求写出自己对世界的疑问。”王安忆说,她喜欢现实主义风格的重要原因,便是自己对世间万象的迷恋。“喜欢小说的人,很大程度上乐于沉浸在人间故事中。富饶杂芜的生活现实,正是小说家极其宝贵的矿产。”有评论称,《匿名》 好像是对人类的警示,也是一次社会发展和成长的戏仿,作家要跟这个世界谈谈心——关于生死,还有我们的来处和去处。
以描摹底层个体见长的方方,新作《软埋》 题材承接了此前的《乌泥湖年谱》,她没有局限于社会批判的窠臼,而是勾勒人性之复杂,代际间交错,人文味道浓郁。小说中的省思、回忆和寻访,仿佛在提醒,父辈讲尊严、重情义的文化人格,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软埋”的。谈及创作初衷,方方告诉记者:“历史中有很多事件影响过许多人的命运。有些人的命运也与我的生活相关。当这些人及事对我造成冲击时,就产生了一种必须把它们写出来的迫切愿望。”她强调说“有些事,必须要去记录”。
贾平凹一以贯之他所熟悉的乡土叙事,从《秦腔》《带灯》《老生》,直至15万字最短长篇《极花》。《极花》取材于贾平凹一位老乡女儿的真实经历,以被拐卖女子胡蝶的口吻展开自述,引出贫困地区家庭生活困境。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极花》是具有现实提问能力的小说,作家将贫瘠之地写出了人性丰饶和世事纷繁,既有对人的体恤、对乡村的探察,也有风俗志式的地方知识谱系的精妙书写。
不止于呈现冲突,也凸显精神思辨
有学者评价,面对现实发言时,需要作家忠于细节真实的同时,也勇于探索精神世界的层次感、叙事形式的可能性、文本的锻造和实验等。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说,在近期涌现的一批现实主义力作中,不少作家克服将现成“社会新闻”简单移植进艺术世界的急切和粗糙,而是注重接地气、引活水,深度夯入生活的地层,书写急遽变动中的社会,刻画生活湍流里沉浮和搏斗的普通人,引发了对人性之深的思考。
贾平凹坦言,写《极花》时,他尝试呈现今天的文化、社会和审美精神动向,不能漠然于现实,不能躲开它。而在叙述手法上,他则试图把一切过程都隐去,逃出以往的叙述习惯。“如果仅写成离奇凶残的戏剧化故事,我觉得远远不够。那块地方究竟坍塌流失了什么? 活着的一群人是懦弱还是强横? 村庄是常年驻雪的冰山,还是一座活火山? 以个体经历为线索,我着力探求群体性人格。”有评论认为,厚实又灵动的《极花》,源于作家对现实的热望,源于精神在场。因为精神在场,故事和想象的世界便扎根于生活之中,而不是局外幻境。
王安忆这次变化也不小,一片枝蔓丛生、念头奔涌中,《匿名》对小说所能爆发的能量展开了一场冒险。评论界认为,《匿名》是在试炼作家对当代社会的认知能滑行多远,其文学探索十分具有先锋性。王安忆直言,新作“不太容易懂,需要耐心”,但长期以来,她拥有了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多部小说销量稳定在平均10万册,《长恨歌》《天香》 等力作在业内影响深远。施战军说,“对于现实主义作品来说,作家既要看清逼近的现实,也要眺望或洞见到现实背后的力和美,而这种精神深层的提炼,让读者掩卷后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