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57个创始成员国的代表共同按下启动键(2016年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日益成形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加速演变的世界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手笔布局,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个承前启后的外交新格局全面展开———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日益成形,中国加快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3年多出访20次行程近40万公里
■“蹄疾而步稳”。3年多来,跟着习近平的出访足迹,中国外交布局清晰可见。出访20次,累计138天,行程近4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近10圈,足迹遍布各大洲。同时,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代表纷纷来华访问,握手中南海
一元复始,岁序更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又一次扬帆起航,满载而归。2016年1月19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埃及、伊朗的国事访问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中东之行是习近平2016年首次出访,也标志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出访足迹实现全球覆盖。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加速演变的世界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手笔布局,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个承前启后的外交新格局全面展开———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日益成形,中国加快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蹄疾而步稳”。3年多来,跟着习近平的出访足迹,中国外交布局清晰可见。出访20次,累计138天,行程近4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近10圈,足迹遍布各大洲。同时,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代表纷纷来华访问,握手中南海。
大国是关键,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周边是首要,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多边是重要舞台,积极参与多边事务。中国外交延续着基本的布局框架,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在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中所展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将传承与超越、战略与策略、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有机统一,开局、布局,呈现负责任的大智慧。
有步骤,有章法;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有以简驭繁的策略运筹;捍卫利益正气凛然,对待朋友情深义重;该担责任坚决担当,外交风云舍我其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一路走来,始终秉持。国际舆论借拿破仑“沉睡的狮子”断言:中国已经醒了,而习近平正肩负着带领全面苏醒的中国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合作共赢
“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
大国是关键。
俄罗斯是大国,又是中国最大的邻国。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展开他履新后的首次出访,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布局从此拉开序幕。中国外交顶层设计层层铺展,令世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
抵达莫斯科首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全程陪同,历时8小时。2014年2月,新春佳节之际,习近平不远万里前往俄罗斯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邻居家办喜事,我当然要来道贺,同俄罗斯人民分享喜悦。”一语道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特殊性。2015年5月,习近平再次来到莫斯科。红场大阅兵,普京在庆典上讲话,称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3年多来,俄罗斯是习近平留下出访足迹最多的国家。两个携手走向伟大复兴的大国,迎来了两国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走出了一条结伴而不结盟、共同繁荣的新路。
美国是大国,中国如何与之相处?
历史曾经一再重复大国崛起的怪圈,古希腊学者断言的“修昔底德陷阱”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德国学者沃尔夫冈·希恩甚至在专著中预言,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中美可能滑向一场“新冷战”。
然而,中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展开的高瞻远瞩的思考,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伊朗核问题等诸多重大领域合作的事实及其所彰显的引领作用,有力地驳斥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论调。
“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共同利益,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习近平关于中美关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显示了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历史使命的担当。
2013年,庄园会晤。两国元首以政治担当和智慧,达成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
2014年,瀛台夜话。习近平放眼长远:“我们不能让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满足于早期收获,还要继续向前走。”2015年,白宫秋叙。双方重申继续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当然,这一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习近平以蕴含中国智慧的哲学思维看待分歧:“要看大局,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习近平主席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一种富有智慧的政治远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如是表示。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美中加强各层面交往,客观理性看待对方,完全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既要坚持正确方向,也要一步一个脚印,积水成渊、积土成山。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为大国和平相处、人类共同发展探寻新路,这种努力既惠及当下,也必将泽被后世。
大国集中的大洲,是创造西方文明的欧洲。
中欧是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欧合作更具全球性、战略性、示范性,对推动国际力量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
习近平3次到访欧洲,提出“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14年3月,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此访开创了中国外交史的诸多第一: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到访荷兰,首次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到访欧盟总部,充分显示出新形势下中国对欧洲的高度重视。
2015年10月,习近平专程飞赴伦敦,英国王室用皇家马车将习近平主席夫妇请入白金汉宫。紧接着,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先后来到中国。中欧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外交亮点纷呈、目不暇接。
中欧从未如此接近。中欧史新一页,中欧梦大篇章,正徐徐展开。
习近平推动中俄、中美、中欧关系取得新进展,良性互动、合作共赢,为当今国际关系体系增加了迫切需要的稳定性。3年多来的中国外交实践形成了一套闪耀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之光的全方位大国外交战略,既为中国自身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又为国际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带一路”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
周边是首要。
俯瞰中国版图,东濒太平洋,西抵欧亚大陆腹地,她是世界上周边邻国最多的国家。
对于邻国,习近平主席有一个生动比喻,邻居是搬不走的,人可以择邻而居,但国家是搬不走的,所以只有一个选择———和睦邻邦。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千金只为买乡邻”“兄弟同心,其利断金”……马不停蹄的行程中,习近平一次次引用中国古语,表达心意,以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为周边国家带去合作共赢的正能量,谱写利益交融的新篇章。
3次访问东南亚、3次访问中亚、两
次访问南亚、两次访问东北亚———习近平的出访行程,一半留给了周边,将其视为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
2013年10月,新中国首次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强调应当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一带一路”正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新的时代注脚。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交往大门。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2013年9月,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15世纪初,郑和远洋航海,曾数次到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2013年10月,习近平访问印尼和马来西亚,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中国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地区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用“一带一路”这一宏大构想将沿线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互连接在一起,同各方一道,共商发展大计,共促和平安宁,共圆振兴之梦。
“计利当计天下利。”“一带一路”倡议,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并参与。
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共赢。投射到“一带一路”中,习近平格外强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调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
发展战略对接,“大周边”清新扑面。“一带一路”在欧亚地区率先取得显著进展。中俄作为欧亚大陆的两个大国进一步协调各自发展战略,签署并发表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联合声明。
在东北亚,中韩决定推进四项发展战略对接,中蒙商定对接“丝绸之路”与“草原之路”,中俄蒙就建设三国经济走廊达成重要共识,并签署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
在东南亚,中国与印尼同意对接两国发展战略,中越加紧磋商“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中新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拓第三方市场。中印尼雅万高铁以及中老、中泰铁路陆续上马,各国期待已久的泛亚铁路网建设迈开步伐。
在南亚,中印加强“一带一路”建设领域交流合作,中巴经济走廊项目陆续开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四方联合工作组工作初见成效,连接东亚与南亚的大通道呼之欲出。
在南太,“一带一路”倡议同澳“北部大开发计划”对接。
“一带一路”也把中国与欧洲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中国同欧盟决定对接“一带一路”和欧洲“容克投资计划”。中英探讨“一带一路”与英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计划和“英格兰北部经济中心”对接。中德建立“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协调机制。中国同中东欧7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
习近平以真诚的情感、质朴的话语、坚定的信念、实在的举措,亲自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倡导共同、综合、
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结合起来,增进了彼此互信和互利合作,体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担当。
“一带一路”,如大鹏展开的双翼,将助力中华民族腾飞,带动各国比翼齐飞。
携手并进
“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患难见真情。回想当年,中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非洲国家踊跃捐款,有的国家自己也不富裕、人口不到200万,但向地震灾区慷慨捐出200万欧元,相当于人均1欧元。而2015年非洲埃博拉疫情来袭的生死关头,中国率先行动,引领国际社会援非抗疫。
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让中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中国来到非洲与我们合作时,我脑海里第一次开始憧憬非洲的未来,这是以前西方国家殖民非洲时我从来不敢想象的。”南非总统祖马在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功闭幕之际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激动地说。
此次峰会是在非洲召开的首次中非峰会,是中非关系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传遍非洲大地,也将“一带一路”同非洲更紧密联通。
中国的对非政策一以贯之。2013年3月,就任国家主席后首访非洲,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演讲时说: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
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发表了《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的讲话,提出要拓展南南合作。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共同使命,应该抱团取暖、扶携前行。亚非国
家要深化合作,同时要加强同拉美、南太及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3年多来,习近平两次到访拉美国家,开启“中拉时间”。2013年6月,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呼吁推动中拉关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2014年7月,首次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成功举行,习近平全面阐述中国对拉美政策主张,宣布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中拉合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015年初,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为中拉整体合作搭建了新平台。拉共体轮值主席国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表示,中拉合作为实现共同发展、造福双方人民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中拉论坛为双方扩大合作开辟了新空间,为增进双方人民友谊架设了新桥梁,为双方建立长期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石。
2016年首次出访,习近平选择了中东。当前,中东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大调整,阿拉伯国家正在自主探索变革道路。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强调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中阿弘扬丝路精神、不断深化合作。阿拉伯谚语说“独行快,众行远”,中国人常讲“朋友多了路好走”。这用来形容中阿双方结伴前行、风雨同行再恰当不过了。沙特《半岛报》的评论文章称,沙特把中国视为新的政治和经济战略伙伴。
“古代埃及人这样赞美尼罗河:‘你从大地涌出,奔流不息。,我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埃友谊、中阿友好也一定会像尼罗河水般奔涌向前,助推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2016年1月19日在埃及《金字塔报》的署名文章中如是写到。
2015年7月,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中伊关系面临重要发展契机。习近平访伊成为中伊关系的里程碑,开创了中伊关系全面、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言必信、行必果。中国永做发展中国
家的可靠朋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情谊,也将在实现各自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历久弥坚。
大国担当
“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多边是重要舞台。
2014年,雁栖湖畔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通过了多份里程碑式文件,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习近平主席表示,当我们回顾雁栖湖会议这段历史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在诸多场合,习近平强调,中国是国际发展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和贡献者。
从2013年巴厘岛郁郁葱葱,到2014年雁栖湖畔层林尽染,再到2015年马尼拉海风习习,习近平连续3年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每一次,都向世界传递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的坚定信念,为亚太区域合作发出中国声音,做出中国贡献。
二十国集团,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习近平3次出席领导人峰会,特别是在去年安塔利亚峰会上,针对世界经济低迷现状,把脉开方,强调二十国集团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推动改革创新,增强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公平包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将在杭州西湖之畔举行,习近平介绍了中国的办会思路,并向各位领导人发出诚挚邀请。现场掌声响起包含了对中国办会的高度期待。
6年多来,金砖国家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是金砖国家合作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2013年3月,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中指出,加强同金砖国家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2015年7月,习近平强调,当前,金砖国家各国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但发展潜力巨大,上升趋势不会改变。我们对金砖合作机制的未来充满信心。
201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俄罗斯乌法举
行,习近平发表 《团结互助 共迎挑战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新跨越》的讲话,提出5点主张:坚持“上海精神”,打造本地区命运共同体;加强行动能力,筑牢地区安全屏障;深挖合作潜力,充实务实合作内容;推动民心相通,巩固世代睦邻友好;保持开放互鉴,推动组织发展。
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加入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并组建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免除对最不发达国家债务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评价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看法———“中国所展现的领导力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是联合国必不可少的伙伴”。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习主席多次表示,“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习近平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改进全球治理阐述中国主张,提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新举措,宣介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成就。
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是亚洲安全观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坚定实践者。
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首次阐述中国核安全观,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
在主场,博鳌亚洲论坛日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重要论坛。
倡议成立亚投行,也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举动,有利于促进各方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作为亚投行倡议方,将坚定不移支持其运营和发展。除按期缴纳股本金之外,还将向银行即将设立的项目准备特别基金出资5000万美元,用于支持欠发达成员国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准备。
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中国全球治理进程中日益提升的影响力、引领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国际多边舞台上,在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和热点问题上,中国的理想与信念、使命与担当,诠释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历史已经并不断证明,中国外交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不搞国强必霸,而是坚持和平发展;不搞零和博弈,而是奉行合作共赢;不搞强权政治,而是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搞唯利是图,而是践行正确义利观。
“君子义以为上”;“义,利也”。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全面互利、合作共赢。安全上,互信包容、共担责任。文化上,交流借鉴、相互促进。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中国有着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中国正在以一种特殊方式推动世界发展。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同世界各国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世界,与巨龙共舞。巨龙,与世界携手同行。
人民日报记者 吕鸿 莽九晨 王慧(载1月26日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