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汇报迎来了78岁的生日。
78年前,淞沪会战硝烟尚未散去,日寇铁蹄肆意践踏,陷入“孤岛”的上海黑云压城、万马齐喑。有的报纸投靠了日伪,充当其侵华殖民的急先锋;有的断然停刊,绝不向日伪黑恶势力低头。在这个危难关头,爱国实业家严宝礼等聚集在新新俱乐部商议利用“孤岛”租界的特殊地位,办一张传递国人抗争消息鼓舞民众信心的报纸。他们筹资7000元,于78年前寒冷的1月25日,在福州路436号创办了《文汇报》。
严宝礼向执笔“发刊辞”的国际版编辑储玉坤提出办报思想:一、主持言论公正;二、树立高尚报格;三、有独特之消息;四、无外来之阻扰。为了避开日寇的新闻检查,这个发刊辞挂英商克明之名,发表于创刊首日的《文汇报》。
至此,38岁的严宝礼从上海滩芸芸万商中走到历史前台。严宝礼,1900年出生,江苏吴江人,江南公学肄业。曾任上海两路局财务总稽核,后创办交通广告公司。
严宝礼办报,利益之外,有着更多追求。正如60年后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所说,严宝礼具有文化人的品味,试图通过办报来实现自己文化人的价值。
《文汇报》创刊第四天,即刊登徐铸成撰写之社论《淞沪之役六月纪念》,在日占区发表中国人的宣言;2月1日,社论《上海并非孤岛》发表,8日,社论《告若干上海人》发表,对民族败类做最后的警告……《文汇报》的开局是由徐铸成这样的言论开创出来的。
徐铸成,1907年出生,江苏宜兴人,先后在清华大学政治系、北师大国文系求学。此时担任国闻通信社记者和《大公报》上海馆编辑主任。
2月20日,徐铸成正式加入文汇报,任总主笔。犀利勇敢的笔锋给予黑暗中的沪人不可名状的鼓舞以至于安慰,《文汇报》一纸风行,销量很快突破十万大关,超过其他所有报纸总和。
初创时期,编辑部遭遇炸弹的威胁,死亡的恐吓,经济的窘迫,严宝礼深明大义,不惧风险,惨淡经营,全心全意为徐铸成等人的编辑工作保驾护航。由于坚持抗日立场,1939年5月,文汇报被迫停刊。徐铸成前往香港《大公报》,严宝礼则留在上海,全力保存《文汇报》复刊的火种。
漫漫暗夜,信念如光。严宝礼一直在搭台,而且永不拆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8日,严宝礼在上海即率众报之先宣布《文汇报》复刊,宦乡、陈虞孙、孟秋江等悉数被请进了《文汇报》。次年1月25日,徐铸成为创刊纪念撰文《文汇报的精神》:《文汇报》的精神,就是敢说话,无私见,无党见,大家只知有报,不知有个人。当年6月,徐铸成辞去《大公报》上海版总编辑之职,回到了文汇报。
复刊后的《文汇报》,坚持民主,反对内战,成为国统区著名的进步报纸。1947年5月,《文汇报》被国民政府勒令停刊。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文汇报》于6月再次复刊,徐铸成担任社长、总主笔,严宝礼任副社长、总经理。
1949年9-10月,徐铸成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1954年9月,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6年国庆,一度改为《教师报》在北京出版的《文汇报》迁回上海,第三次复刊,徐铸成担任社长兼总编辑,严宝礼担任副社长兼管理部主任。报纸版面改为横排,采用楼梯式标题。如何宣传“双百”方针、提出“麻雀是害鸟还是益鸟?”争论,开展电影问题讨论等得到邓拓、夏衍、范长江、姚溱等人的支持。这时期的《文汇报》在我国新闻史上做了大胆尝试,徐铸成迎来了办报生涯的第二个黄金时期。1957年,在中南海,毛泽东同志接见徐铸成时握着他的手说,“文汇报实在办得好,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真是应有尽有。我每天下午起身后必首先看《文汇报》,然后看《人民日报》,有空再翻翻别的报纸。”同年3月到5月期间,徐铸成以党外人士身份担任新闻工作者访苏代表团团长,受到苏共最高领导人接见。
徐铸成曾自豪地说,《文汇报》是用自己的墨汁“喂大”的,他终身爱惜报人的称许,即便陷入窘迫亦不忘文汇报,被错划为“右派”后仍从每月35元微薄薪水中每天花4分购买文汇报阅读。晚年的他在《徐铸成回忆录》等著作中用“事无不可对人言,胸有是非堪自鉴”交代自己作为报人的一生,对《文汇报》寄托了深厚的感情。
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文汇报已走过78个春秋。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缅怀前辈,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开创未来,在变革、融合、转型的全新历史时刻,凝心聚力,鼓励更多热血青年投身改革、担当使命,续写文汇报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