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带一路”发展,应当语言先行。这是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兼“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华桂宏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观点。他说,“一带一路”所有愿景和规划的实施,都要以语言沟通为基础。
截至目前,我国对“一带一路”的规划和讨论在各个领域均广泛展开,特别是金融、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开始了很多大手笔的举措。但是有一个问题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不应该被忽视:“一带一路”所有愿景和规划的实施,都要以语言沟通为基础。语言相通,才能谈及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按照“一带一路”目前的规划线路,沿线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达64个,各个国家使用的国语及官方语总共60余种。而我国目前尚未有高校开设的语种有18种,只有1所学校开设的语言有20种,这两个数据加起来就占了全部语种的三分之二。
华桂宏告诉记者,其实,“一带一路”面临的语言问题远不止这些。以菲律宾为例,其境内除了国语和官方语之外,使用人口超过百万的民族语言就有十几种,如他加禄语、宿务语、伊洛卡诺语等。再如尼泊尔,其1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的语言种类竟达122种之多,分属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等4个语系的不同语族。可以说,了解这些国家的语言国情和语言人才培养状况,是解决“一带一路”语言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担任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的华校长表示,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着重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人才现状调查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人才培养和储备现状调查,以及语言、国情和语言人才数据库、档案库建设;“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和语言人才培养国家应急体系建立;“一带一路”语言通等语言服务实用平台建设等,从各个层面切实解决“一带一路”语言问题,提供实用的语言服务。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华桂宏体会到在时间紧迫、工作量巨大的前提下,为了“一带一路”的实施,构建语言服务宏大战略工程,各个高校单个智库必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迫切要求各高校协同行动,避免重复建设,利用各自的优势,构建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的完整体系。
他说,以“语言智库联盟”为例,它正是响应国家打造新型智库的要求,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突破口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智库联合体。目前国内语言智库主要是依托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或者地方研究机构成立的具有某一个方向语言智库功能或性质的单位,有的偏重外语教育,有的偏重外语战略,有的偏重文字的规范和管理,各语言智库各自为战,很难满足为国家服务的需求,无法对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全面的支持。因此,成立中国语言智库联盟势在必行,通过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各语言智库共同打造更大的语言智库平台,产出更多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语言决策建议。建立语言智库联盟,也是增强协同创新,提升语言服务能力,实现智库形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成立语言智库联盟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协同攻关,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突破口,为国家政府提供语言政策建议,推动智库研究与政府决策良性互动。
华桂宏向记者介绍说,中国语言智库联盟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江苏师大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牵头发起,联盟共有理事单位25家,均为国内语言方面的高端智库。联盟成立后将为国内语言智库机构搭建信息、资源、成果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提高各语言智库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
不仅如此,联盟还将推动我国语言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创新,推动语言智库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搭建国内外语言智库交流平台。联盟将创办《语言智库》杂志,主要围绕语言服务为国家提供决策参考。不同于其他语言学杂志,《语言智库》形式更加灵活、针对性更强,刊登语言智库相关的科学研究文章,推荐兄弟刊物智库研究成果,摘译国际最新智库动态。同时,结合当前的热点,不定期出版内部文稿,直接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建议。
而摆在记者面前的这本我国第一部服务“一带一路”的语言工具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则是江苏师大用了短短的7个月时间协同国内外的专家编写出版的。最近在该校举办了“一带一路”语言能力建设研讨会暨中国语言智库高峰论坛,还有此前连续三年举办的中巴商务论坛,以及中巴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与科技支撑。
文汇报驻苏记者 吴跃龙(本报徐州12月1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