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近百家众创空间、一大批初创企业和50多家上市公司……上海正在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地区之一,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一支活跃的志愿者队伍——上海科技创业导师。
创业导师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专业领域内的佼佼者,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创业者传道解惑,这个称谓并不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收入,但他们每人每周至少要抽出1小时辅导结对企业。自2009年市科委下属上海市科创中心、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协会建立了上海科技创业导师队伍以来,这支队伍已经从10人增长到230余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面对全市在孵6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导师们还真有些供不应求。
在创业森林里提一盏灯
中小企业最缺什么——这个被媒体嚼烂了的话题,在上海寅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优秀科技创业导师陈爱国心中有着自己的答案。多年的投资工作让他和数不清的公司打过交道,他发现许多创业者最缺乏的不是钱,而是运营企业的经验。
经验固然可以慢慢累积,不过有了好导师,就避免了很多弯路。在陈爱国的辅导对象中,有一个做光通讯器材的“海归”,经常上门“要钱”,“要钱”的理由五花八门,今天是搞科研,明天是购买设备,后天是招员工……在陈爱国面前,他一脸无奈地诉说起这些举动的原由:他的产品被一家大公司看中,并承诺一笔巨额订单,刚起步的小企业拼命想“吃”下这个订单,不得不招兵买马。
“这家企业根本不是你的客户。”陈爱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该“海归”企业的问题。在陈爱国的辅导对象中,许多创业者经常为接到一个大企业的“绣球”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在企业发展初期,贸然接受大订单无疑是“蚂蚁背大象”,如果没有创业导师的“当头棒喝”,类似的“海归”企业很可能负重不前。
专业知识成为创业“加速器”
两年前,经孵化器牵头,棋盘投资合伙人、创业导师马宏与一家木材化工企业结成了一对一指导关系。此时,该公司经过一年多的研发、小试,其核心产品超E0级的环保木材胶黏剂经权威机构检测,已达欧盟标准,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木材公司合作,中试无法进行下去,创业路眼看着就要中断。
马宏通过自身人脉,帮该公司介绍了好几家大型木材公司,经过多次洽谈和交流,公司与国内几家大型板材厂建立联系达成合作意向。去年底,这家公司的生产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产值3000万元。
在技术产品相对成熟后,马宏又为公司布下了下一步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股权结构合理调整上。这是许多中小企业在融资道路上“折戟”的一步,不过有专业投资人出身的创业导师“贴身”指导,这家企业一开始就规避了这些问题。
上海创业导师队伍是面向社会招募的,除了要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还要在技术、市场、管理、战略、投融资、法律等方面有专长,这支队伍是目前上海创业服务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受马宏辅导的企业总经理由衷感叹,企业发展离不开导师的功劳。
与创业者的距离再近一些
据上海市科创中心统计,全市共有6000多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另外还有约2万余家不在孵化园区、众创空间内,如何消除创新创业“死角”?从2012年开始,创业导师就不再仅仅出现在孵化器举行的座谈会上,而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创业者的身边——进社区。
创业导师沈玉龙曾经创下了一门课吸引上海滩30万经理人的奇迹,不过现在他更喜欢走到企业中。一看到沈玉龙来了,创业者就把他团团围住,问东问西。“我原本想做一个上门清理鱼缸的App,结果被沈老师否决了。他让我不要跟风,即便是互联网企业也要扎实积累。”一位创业者至今仍记得被沈玉龙“毒舌”点醒的感觉。
截至2014年底,创业导师累计服务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2.17万家(次),创业导师签约辅导企业1300余家(次),覆盖全市3.6万名创业者,创业导师不再是电脑或电话那头的一个声音,他们的关系更亲密了。
“创业导师是一项长期工作,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人数还是太少。”陈爱国说,“未来20年内,这都是一份很缺人、但很紧要的工作。”
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