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画面 特殊的校庆礼物
今年是洋泾中学建校85周年。对母校怀有特殊情感的人,都会考虑用什么方式表达心中的情怀。
据悉,由现任校长张少波和前任校长李海林合著的《事实和证据视野中的课堂教学诊断》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件大好事,成为向85周年校庆献礼大单中具有分量的特殊礼物。
这部书源于201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研究》。如果从2008年开发第一间全自动录播教室算起,这项研究已历时八载。八年来,洋泾中学倾其所有力量,汇集多方智慧,专心做好课堂教学诊断工作。本书集研究成果之大成。
难能可贵的是,这项研究引起了教育行家、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现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的极大关注和赞赏。他深有感触,欣然以“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教学研究方式创新和教师专业成长”为题作序。
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涉及“关注教学细节”的微观层面和“关注理论建构”的宏观层面相对较多些,而中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什么样的研究属于中观层面的研究呢?那些关注教师在课堂上所作所为会给课堂、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结果的性质如何、这个结果是否就是师生期望的结果等研究便可算作中观层面的研究。它区别于关注教学细节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也区别于偏重理论建构的宏观层面的研究。尹后庆写道:“我一直希望能见到这方面的研究和突破。直到读完张少波、李海林合著的《事实和证据视野中的课堂教学诊断》书稿,我欣喜地发现这正是我期待的研究。”在肯定此项成果取得四个方面的创新性突破后,他尤为感奋的是,本书呈现的对教师思维方式路径的改善。洋泾中学通过“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培养一线教师“面向事实、基于证据、关注细节”的思维方式,这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最值得借鉴的地方。
当一些教师将教育科研作为晋升职称的“敲门砖”,当一些学校将教育科研作为形象的“点缀品”时,上海市洋泾中学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提升发展的“推进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力阀”。
教育科研,是现代学校的基本内核,也是优质学校的重要元素。
课题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
洋泾中学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学校教学改革向更高层次迈进。10多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30多项省部级、市区级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中学生责任教育研究(教育部)、基于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诊断教研模式探索(教育部)、高中生自主发展教育研究(上海市)、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上海市)、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研究(上海市)、高中地理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上海市)、“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推广(浦东新区)等,形成了一批内容具有含金量、方式具有创新性、效果具有可复制的成果,提出的“教师二次成长论”等主张,创造的宝贵经验,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将“难题”作为“课题”赋予教育科研以“生命”
洋泾中学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成为“常青树”,那是因为他们将研究扎根于厚实的“土壤”,以问题导向,从现实出发,重破解入手,这样使教育科研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常研常新的“课题”。洋泾中学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有底蕴和智慧的,不断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得以深化。从“磨人磨课”到“导学案”,再到“课堂教学诊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洋泾中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过疑难和困惑,诸如课堂教学诊断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有效教学反思的路径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衔接问题;有效教研模式的创建问题,等等。难能可贵的是,洋泾中学面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绕道而行,而是进行了深度思考,将其转化为201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探索出“问题——读书——反思——实践”的诊断流程,引领教师通过视频课例的表象尤其是细节,诊断并分析其背后教师和学生所体现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发现问题”——“专题研究”——“尝试使用”这样的问题解决程序,学校逐步摸索出“行政、学术、技术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诊断管理模式。行政管理的意图和内容,隐藏在学术设计中,目的是减弱教师的“被管理感”。学术管理则力图最大限度避免纯学术培训,而将其全部内容转化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诊断活动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要领,其目的是减轻教师的操作难度。技术管理的目的是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诊断活动提供“拐杖”,以操作平台的形式直观地呈现于教师,让教师们看得见,用得上,有兴趣,有效果。专业管理为技术平台上的导航、频道设计、链接、下拉框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导航技术、频道技术、链接技术、下拉框技术,又将行政管理的意图隐性地加以落实。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行政管理隐性化、学术管理操作化、技术管理直观化,为实现“研究项目”向“常态教研”的转化提供了可能,从而赋予教育科研以“生命”。
将“任务”作为“使命”赋予教育科研以“活力”
从完成任务到勇担使命,洋泾中学的教育科研在教师中获得了极大的认同,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把研究当成了一种工作方式,有的甚至达到了痴迷状态。
全校几乎所有教师都参与了市级重点课题研究,其中核心成员75位。截至目前,教师已把400多节视频课上传校园网,其中一半以上已做出切片分析诊断;撰写了10多篇课例,计50多万字;其中大多数已在报刊公开发表。值得一提的是,物理组关伟老师以课题为抓手,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在《物理教学》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在一年中制作了100多个“微课程”,发布到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获得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教师个体的研究也带动了教师团队的发展,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等各层级都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学习型组织特征明显。因为研究,老师们奇思妙想不断;因为研究,老师们备受学生欢迎;因为研究,老师们从校内走向全区、全市乃至全国各地传经送宝。
将“碎片”变为“主张”赋予教育科研以“价值”
由零星的研究获得的成果,经过集体智慧的提炼,上升为具有教育质地的主张,洋泾中学的教育科研充满了学术味。
近年来,学校层面出版的科研成果主要有:《中学生责任教育》(上、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责任教育,自主发展》(上、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事实和证据视野中的课堂教学诊断》(上海教育出版社)、《从数字化视频课例走向专业化教学反思》(上、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合计200多万字,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独特性、启示性的思想和方法,很见功夫。
学校提出“教师二次成长论”,主要由以下四个观点构成: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般有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成长过程。
■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起关键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遇到的瓶颈,不是教师的第一次成长,而是第二次成长。
■教师第二次成长的途径、方式与教师的第一次成长是不一样的,当前需要着重研究教师第二次成长的途径与方式。
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也作过深入研究,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双中心”观。其内涵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也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双目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既要培养学生,又要培养教师。其统一为“教会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双职责: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教师,既以教书育人为基本职责,又以科研为基本职责。其统一为“以科研促进更好地教书育人”。双主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管理既有“管教学”的主线,也有“教师培训”的主线。其统一为“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结合”。双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业务既有“学生课堂”也有“教师课堂”。其统一为“台前与台后”的关系。
这些主张,颇有见地,具有示范、辅射和推广价值。
微言录 “把课打开”中的“科研味”
■张少波
洋泾中学在课堂教学诊断中,提出“把课打开”的思路以及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让我产生联想:教育科研就是把封闭的教育打开,把凝固的学校打开,把教师的心结打开。
可以说,教育科研长一分,学校发展就会进一寸。既然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那么唯有探索和钻研,才能走进“自由王国”,走向“绚丽世界”。教育科研,能帮助我们真正找到问题症结,找到思路方法,找到解决路径,而每一次的攻关,每个课题的破解,都会让我们提升到新的境界。
教师的活,就是研究的“命”。只有成为研究型教师,才会有培养研究型学生的能量。
因此,教育科研就是一把教育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金钥匙”。
(作者为特级教师、上海市洋泾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