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任萍
2020年,地球将成为一个“老年人星球”:75岁以上的“老老人”在老年人群体中比例越来越高,将使我们的老龄化进入加速度时代,而对失智和失能老人的照护更将成为全世界的难题。对于中国来说,不管是学者还是产业界,应该从现在开始,研究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每一个细节。这是昨天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首届“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论坛”上的主要话题。来自两岸四地的学者们讨论了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
论坛上,“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联盟(筹)”正式揭牌成立,并且发布了《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联盟筹建倡议书》,倡议怀着关爱之心、责任之心、互助之心,进一步促进两岸四地城市养老的经验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共同探索适合华人养老的新思路和新做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人人拥有健康快乐的晚年。
全球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
调查发现,2030年全球都将进入老龄社会,全世界除了非洲地区65岁老龄人口只占10%,其余地区都将超过20%。中国也不能幸免,尤其是长期的少子化使得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更明显加快。
如果根据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来定义老龄化社会的话,中国的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目前老龄化社会已近在眼前。调查数据显示,欧盟国家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超过17%,日本的这一比例去年就已超过了25%。目前,中国两岸四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比例为12%左右,但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欧盟国家的水平,2040年将与日本比肩。
“这既与两岸四地的总合生育率逐年走低密切相关,也与人口寿命的延长有关。”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的薛承泰教授称,仅以台湾为例,台湾在上世纪50年代是全世界总合生育率最高的地区,但2003年却是全世界最低,这一“台湾奇迹”使得台湾地区的老龄化加速明显。
这不仅是台湾的现状,也是两岸四地将共同面临的问题。据估算,2017年到2018年之间,两岸四地都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到2025年将进入超高龄社会也只需7到8年。仍以台湾为例,到2060年台湾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2%,7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5%。
每三秒钟增一位失智老人
“高龄化社会的关键难题是对失智老人的照顾。因为80岁以上的超高龄老人中,失智老人的比例远远高于60岁到79岁之间的比例,其差距甚至可达10倍。”一位从事养老研究的学者在昨天的论坛上透露,全世界每三秒钟就增加一位失智老人,从2005年到现在,全世界的失智老人数翻了一倍以上。单单是中国大陆的失智老人,在2012年有617万人,到2017年将超过800万人。在上海,60到64岁常住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仅占0.65%,但在80岁以上常住高龄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占13.11%。而在台湾,老年人中失能人口比例现在已经达到33%以上。因此,未来养老最严峻的问题将是失智和失能老人的照护。
全球用于失智老人的医疗和护理方面的总花费在2010年达到了6040亿美元,2015年会达到8180亿美元,2018年将超过一万亿美元。资金的重大缺口和加入老年人长期照顾产业的人力资源缺口成为两岸四地共同的问题。以台湾为例,该地区现在的护理人员中有70%左右是印尼人员,一旦这些东南亚的劳务输出国不再输出劳动力,老年人护理都将成为问题。
“如何让年轻人愿意投入长期照顾产业”的问题备受关注。因为即将长期持续的少子化社会,使得年轻人照顾老人的意愿和能力降低,这更使养老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
照护机构不能只图高大上
在昨天的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桂世勋说,目前上海失智和失能老人的比例并不高,甚至在短期内还会有下降的趋势,但要关注的是未来几年内出现增长后将如何应对。根据统计,上海80岁以上高龄的户籍老人数的年增长率自2014年开始低于60岁以上户籍人口的年增长率,“这是因为80年前的抗战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惯性影响。但根据预测,到2025年这一增长率又会进入上升通道。”
他提出,近年来由于政府对于养老产业的扶持,导致中国大陆包括上海有相当一部分新建或正在筹建的养老服务机构,设计建造时往往贪大求高。不久前,桂世勋参与浦东某养老机构的规划咨询时,该机构提出要造高尔夫球场,“这样的机构不在少数,还有不少养老机构连大堂都要达到四星级、五星级宾馆的要求,这会提高养老和长期照护的整体成本,却与机构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支撑作用无甚关联。”
桂世勋认为,目前养老服务机构并没有考虑如何更多吸纳部分甚至严重失能或者失智的老年人,更没有考虑到现在入住的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经过几年、十几年逐渐失能或失智后,该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长期照护问题。
“从2025年开始,上海高龄老人将进入人数快速增长的通道,将从目前的70万左右达到2045年的180万,这部分人中失智失能老人将有相当一部分,我们的养老照护体系必须要考虑到面向未来,这才是我们将面临的难题。”桂世勋说。
文汇报首席记者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