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电影热烈拥抱“互联网+”概念起,这个行业的各个环节都在进行大换血式的更新迭代。在电影院,一台台接通互联网终端的自助取票机成为观众购票的最重要渠道。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沪上各大影院的票房输出里,7至8成来自互联网购票平台,传统售票窗口的票房输出已呈快速下降之势,在有的影院,甚至仅占一成。这也让传统的售票员岗位遭到波及。已经有影院经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未来会考虑减少服务员(售票员)数量。也许,影院售票员这一传统职业的消失,仅仅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以前7个售票窗口齐开 如今2个窗口足以应付
带给影院如今巨大变化的开始,源自2012年电影票团购的出现。当时票价非常低廉的电影团购席卷全国。几乎每家影院都和网站一起在搞优惠团购的活动。但在当时,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数量巨大,团购的观众取票需要在售票柜台进行,这导致了队伍越来越长,人越排越多。曾在星美正大影城工作的周琼告诉记者,她记得很清晰,那时影院内的售票窗口经常要加开,最多时包括VIP窗口要开出足足7个。改变随之而来,2013年,沪上的各大影院开始使用自助取票机,包括格瓦拉、蜘蛛网、时光网等品牌的终端开始渐次布局于各大影院的售票大厅里。
起初,电影院内的自助取票机台数很少,也就一两台,使用的人也不多。但在电商迅猛发展的近两年,手机购票、现场到影院自助取票,已成为大多数影迷的选择。大规模添置各个平台的取票机,已成为今年大多数影院的标准动作。
记者在本周多个黄金时段走访影院时发现,就算是在晚7点的黄金时段,大部分影院的售票窗口也只开了2个,主要的观众流都被引向了一旁的自助取票机。有意思的是,在上海影城的大厅内,自助售票机和售票窗口并排而列。人来人往的观众都在往自助售票机方向走,百无聊赖的售票员甚至托着下巴在“思考人生”。
永华电影城的相关负责人钱智俊表示,在周一至周五的上午,影院方面只安排一个售票员,“就足够应付”。在周末的黄金时间里,影院安排2到3个窗口,也基本可以满足现场购票的人流。这场面在前几年是难以想象的。
取票比例最高至九成 缩减售票人员成大趋势
钱智俊向记者透露,今年永华的票房来源,大约8成来自互联网终端,仅有不到2成是现场排队购票。而对一些新建的影院来说,情况也大抵类似。百丽宫影城的汪骅告诉记者,他们也计算过影院今年的票房收入,其中超过7成来自互联网平台。“据我了解到,7成大致是一个平均数字,有个别影院甚至可以做到9成的票房来自互联网售票。”
据记者观察,目前沪上多家大型影院,一般配备4-6台自助取票机。上海影城和百丽宫影城都配备了6台,而人流相对较大,类似于龙之梦金逸影城的自助取票机则多达8台。在该影院的大厅里,这个角落被称为“取票机方阵”,不少影迷第一次见都称颇为壮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取票机的方便快捷,人工服务完全没有了前几年的压力。百丽宫影城的汪骅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的服务人员有20个左右,由于很多时间段,售票窗口的空闲,他们已经计划在未来缩减服务人员的数量,以此降低运营成本。
而在永华影城,影院服务人员的数量如今也慢慢减少到20个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永华影城在售票窗口前贴出了大幅招聘海报,他们正在大力招聘计时工,海报上写道:“17元/小时,每8小时16元饭贴,员工福利观影。”这样的条件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颇具诱惑力。永华影城的钱智俊则透露,在暑期,他们招入的计时工数量很多。